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立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zhōng l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ng lì
解釋:
  1. 處於對立的兩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例】對於這件事,我們還是保持中立,不宜插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中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ng lì
解釋:
1.居中站立。《大戴禮記.保傅》:「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宋史.卷一三八.樂志十三》:「聖子中立,臣工四環。」
2.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國語.晉語二》:「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文明小史》第三五回:「現在俄日打仗的事,我們守定中立,那裡容得插手?」
3.獨立自主。《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單于死,昆莫乃率其眾遠徙,中立,不肯朝會匈奴。」
4.意志堅屹不搖。明.徐霖《繡襦記》第四一折:「爾李氏狎邪而白堅貞之志,波靡而勵中立之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中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utralit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中立」是指人或團體(如政府、國家)對某些議題、事件、政策或制度採取不偏袒的立場。
  在教育領域中,有關「中立」的議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第一,有些自由派的學者主張政府行政單位、學校行政機構,乃至教師應在道德、宗教信仰、政治等富爭議性的事項上保持中立的立場。第二,在教育研究上,當研究工作者在做實徵性研究時,應對研究的對象保持中立的態度。
  所謂「對具爭議性的事項持中立的立場」主要指下列的作法:(1)對具爭議性的事項(如可否施行安樂死)不表示任何意見,即是不介入的作法;(2)對具爭議性的事端做公平而全面性的介紹,不偏袒任何一方特定的意見;(3)對具爭議性的事項不採行任何行動,以免有利於任何一方;(4)對有關爭議性事項的不同見解和立場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或作法。有些學者指出,對具爭議性的事項保持中立根本就是一種神話,因為不管我們採取上述作法中的任何一項,都一定會偏頗於持某一特定立場的人。如我們將有關某一議題的正反雙方的論證公平的臚列出,供學生參考,並希望學生能自行決定自己的立場,但若這正反意見中,有一方是比較成熟或媒體曝光率比較高的,就有偏袒一方的可能。
  當教育學做為社會科學的一支時,教育研究工作者會要求自己對研究對象採行價值中立的態度,即不對研究對象預先設下價值判斷。有許多學者認為這種要求是建立在「事實」與「價值」可以截然畫分的預設下,但實際上這種預設可能有問題,因為在人類活動中,「事實」和「價值」是一體兩面,兩者不可能清楚的區分。有些主張研究者可以持中立態度的人則辯稱,所謂研究者的中立是指在研究者蒐集與處理資料的階段所保持的中立,至於研究者在選擇研究題目及做結論時,是不可能保持中立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ong-li̍p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不偏袒。
同義詞: 平正(pênn-tsiànn)
反義詞: 偏心、私偏、偏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中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中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