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世紀同鄉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s in the Medieval Ag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世紀同鄉會,指歐洲中世紀大學中的學生由於為了自保與爭取利益,常因其籍貫之不同,而各自成立同鄉會(nations);其中每個同鄉會都會選出一位評議員(councilor)來照料其會員的利益。一般來說,中世紀同鄉會是大學的心臟,其會員則是組成大學的主要成員,特別是在波隆納大學(Bologna University)這類的學生大學(students' university)中,同鄉會的總會長(rector)便是大學的校長,掌理了大學主要的行政權。不過由於各同鄉會間常有爭端,也發生不少流血慘事。
  由學生同鄉會所組成的「大學」,起初在學術領域中並不具有任何權威可言,僅是與其成員之個人興趣有關的私人性團體。此可從日耳曼(German)團體中的規定看出,日耳曼人所組成的同鄉會一般相信是最早的此種組織,在其章程中,行會(guild)的目的被宣稱為「兄弟般的博愛、互相聯合與親愛、慰病助貧、主持喪禮、消仇恨除惡言、陪伴及護送準教師(doctorandi)出入考場,以及成員在其他精神方面的慰藉」。惟經過後來的演變,同鄉會卻成為中世紀大學運作的中心。
  在十三世紀的最後十年內所興起的波隆納大學與巴黎大學(Paris University)屬於不同類型的大學。由於波隆納大學成員僅具學徒(apprentices)的身分,因此其地位也頗類似商人團體的地位。商人在國外謀生時,往往會因個人籍貫之不同而聯合組成同鄉會以求自衛。由於波隆納大學的學生多是外來人士,故也常常需要合作以求自保,他們因而遵循商人的組織原則而成立了同鄉會。在波隆納大學中,有四個主要的同鄉會:倫巴第或本地籍(Lombard)、羅馬籍(Roman)、塔斯堪籍(Tuscan)與非義大利籍(Ultramontane)等同鄉會。雖然在一世紀後波隆納大學本身的四個同鄉會已減少為兩個,但此種同鄉會的四分法,在後來其他大學中也成為傳統,例如巴黎大學即成立了四個同鄉會,法國(French)、諾曼(Norman)、皮卡德(Picard,指來自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與英國(English)的同鄉會,以謀求改善各自同鄉的利益。但巴黎大學同鄉會的負責人,其地位不若波隆納大學高。至於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則組成了兩個同鄉會,北方同鄉會(boreales)與南方同鄉會(australes);其學生會長的地位亦形同校長,但名稱則為proctor,而非rector。
  十四世紀時,同鄉會掌握了大學的行政實權,同鄉會總會長可以指定四名學生(義大利人與非義大利人各兩名)負責向他報告教師是否按講授進度教學,有無遲到早退,主持辯論是否精彩,以及有無遺漏重要教材等情事。然而同鄉會之間也時有不合發生,由於其後多數有大學教師在撐腰,因而常發生師生聯合起來彼此對抗的情事,流血事件亦時有發生。此種同鄉會彼此對抗的結果,導致中世紀大學富有流動性的結果。例如十四世紀末葉時,基督教教會發生大分裂(great schism)時,巴黎大學的法國及諾曼同鄉會與神、法、醫學教授聯合支持在法境亞維農(Avignon)的教宗克里門七世(Clement Ⅶ),但英德同鄉會及皮卡德同鄉會卻支持在羅馬的教宗烏爾班六世(Urban Ⅵ, 1318~1389)。一三八一年,烏爾班的擁護者提議遷徙至布拉格(Prague),此種恫嚇導致當大學正式宣稱支持克里門時,部分教師與學生訴諸實際行動,轉至北方的新大學如維也納大學(Vienna University)、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艾福特大學(Erfurt University)及科倫大學(Cologne University)等處。北歐地區所新設的大學因而深受巴黎大學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世紀同鄉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