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能力本位職業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etency-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者: 康自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力本位職業教育係根據職業現場的需要,訂定職業成功從業者所需之能力(competency),並據以培養學生達到這些能力的一種職業教育系統。在此系統中,其目的在於透過教育的歷程使學生達成一組預先設計的能力標準;其規劃與管理則係根據系統途徑(system approach)而進行;其過程則充分重視對學生個別差異的適應;其評量則重視學生對效標(criterion)與目標的達成,而非與群體做比較。
  能力本位教育係一九六七年由美國聯邦教育署研究局(the Bureau of Research, U.S. Office of Education)所發起,這種教育改革首先發生在師範教育領域中,然後才推廣到職業教育及其他教育領域。其發生的背景可分三方面:(1)教育思潮的改變;(2)社會背景的影響;(3)管理科學的影響。能力本位教育調合傳統知識本位與經驗本位的教育思想,融和了個別化教學與行為目標運動的精華,結合了管理科學的系統途徑與重績效的精神,因此應用在職業教育領域尤為合適。
  「能力」一詞係指在職業界中一位成功的從業者,其個人履行任務(task)所需具備之認知(cognition)、情意(affection)和技能(psychomotor)等心理特性之綜合體,並顯示其達到的精通水準。能力本位教育家於設計課程、教學與評量之前,須先透過客觀而科學的能力分析法(competency analysis approach),將一個職業界成功從業者所需的能力先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就成為能力目錄(competency profile or competency catalog),然後根據這一組能力進行課程、教學與評鑑之規劃、設計與執行。因此能力本位教育特別強調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具有一組「能力」,而非只熟記一些「知識」而已。
  能力本位教育雖具科學、客觀而有效能與效率的教育特徵,但是人類行為的明確性、可觀察性與可量度性往往會因學科的複雜性、學生的年齡之增高而遞減,例如藝術學科、高深的學識、價值與態度、成年人之行為等皆不容易明確量化,亦不容易客觀觀察,這些課題都形成了能力本位教育難以克服的困難。
  能力本位職業教育係美國近年來最具影響的改革運動,現已受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重視與採用。我國教育家黃昆輝先生在民國七十年間擔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及臺灣省教育廳廳長任內,即大力推展能力本位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品質的提升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能力本位職業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