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美國) - 教育百科
〔 | |
派 | |
代 | |
亞 | |
人 | |
文 | |
教 | |
育 | |
改 | |
革 | |
建 | |
議 | |
報 | |
告 | |
書 | |
〕 | |
( | |
美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aideia Proposal] (USA) |
作者: | 林寶山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是由美國人文主義教育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所領導的研究小組(The Paideia Group)在一九八二年所提出的一分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中譯又稱之為〔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計畫〕。這本建議報告書可說是一九八○年代的人文主義教育學者對美國基礎學校教育的改革宣言。在此建議報告書發表之後,引起了教育界廣泛的爭辯和迴響,為了回答這些人士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研究小組又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第二本報告書,名稱為〔「派代亞計畫」的問題及其可行性〕(paideia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在一九八四年又提出〔派代亞課程計畫〕(The Paideia Program),以為補述。 〔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的內容分四部分,共計十二章: 1.第一章闡述民主與教育的關係 2.第二章指出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3.第三章中提出三種相同的教育目標; 4.第四章說明學校所應提供的相同課程。 其餘各章分別指出個別差異在教育上的意義、師資培育、校長的職責及學校教育之的成人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派代亞」(Paideia)一詞源自希臘文pais, paidos,意指養育兒童,因此含有教育學的意義。「派代亞」的引申義與拉丁文humanitas同義,具有人文學科(humanities)的意義。阿德勒以此指稱每個人都應具備的人文通識。〔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的主旨即是在以一系列人人都必須學習的知識為核心,組織其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並且以此為基礎重新改造學校教育的結構。 「派代亞小組」以阿德勒為主席,所代表的教育思想為「永恆主義」(perennialism)。他們認為,人類代代相傳,雖然歷經許多變遷,但是人類的文化當中,有一些永恆不變的知識和理念,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有鑑於當今的世界,尤其是美國的教育,在資本主義的商業氣息影響之下,趨新求異,馴至遺忘了人類傳統中最為珍貴的人文精神和價值,乃在幾個著名的基金會的贊助之下,起而組成「派代亞小組」,擬成〔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作為各中、小學校教育改革的藍本。 〔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主張中、小學生應接受十二年的義務教育。其教育的本質為通識的,而非褊狹的;為博雅的,而非職業的;為人文的,而非技術的。每位學生所接受的課程,都必須完全一致。學生應該修習的有英文、數學、科學、歷史、社會、外文、美術、手工、職業世界、體育等十個學科。所有的科目都是必修,唯一有選擇自由的學科只有外文。學生可以從幾種外文當中選習其中的一種。 學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採取主動是「派代亞學校」的教學特色。因此,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以研討、探究與發現教學法為主。教師必須像一個蘇格拉底(Socrates)所說的「產婆」一樣,耐心地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深入知識的寶藏。因此,「派代亞學校」的班級人數在十五至二十五人之間最為合適。課室採開放的型式為佳。小學階段採包班制,中學階段採分科教學制,但是都必須給予教師相當大的彈性,以便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帶領學生的研討,和個別的指導。 「派代亞學校」重視教師不斷的參與在職進修,舉凡新知的研討、教學的觀摩、教材的發展等等活動,皆經常在派代亞學校內舉行,以便使教師能趕上時代。 「派代亞學校」也重視與社區和家長的溝通,尤其須經常不斷地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說明「派代亞人文教育計畫」的理念。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派代亞人文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書〕(美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