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拳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ㄩㄕㄡˇㄨˇㄓˇㄐㄧㄣˇㄨㄛˋ˙ㄉㄜㄒㄧㄥˊㄓㄨㄤˋㄖㄨˊ:「ㄑㄩㄢˊ˙ㄊㄡ」、「ㄑㄩㄢˊㄉㄚˇㄐㄧㄠˇㄊㄧ」。
  2. ㄊㄨˊㄕㄡˇㄐㄧˋㄐㄧˊㄖㄨˊ:「ㄑㄩㄢˊㄐㄧˊ」、「ㄑㄩㄢˊㄕㄨˋ」、「ㄕㄠˋㄌㄧㄣˊㄑㄩㄢˊ」。
  3.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ㄑㄩㄢˊ˙ㄊㄡㄔㄨㄐㄧ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ㄊㄚㄌㄧㄢˊㄏㄨㄟㄙㄢㄑㄩㄢˊㄑㄩㄢˊㄅㄨˋㄌㄨㄛˋㄎㄨ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拳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解釋:
  1. 手指屈握成團狀。
    【例】揮拳、拳打腳踢、赤手空拳
  2. 一種徒手搏擊的武術。
    【例】醉拳、太極拳、少林拳
  3. 彎曲、蜷曲。
    【例】拳曲
  4. 量詞。計算拳頭出擊的單位。
    【例】他連揮三拳,全部落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解釋:
[名]
1.手屈指捲握成的形狀。如:「雙手握拳。」、「揮拳打人。」
2.一種徒手搏擊的武術。如:「打拳」、「太極拳」、「少林拳」。
3.量詞。計算拳頭出擊的單位。如:「他連揮三拳,全部落空。」
4.姓。如春秋時衛國有拳彌。
[動]
彎曲。如:「拳起腿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yuan
作者: 王玉英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術語。手位基本姿勢。四指握緊,拇指壓於中指上。通常應用於武舞中,可分單手拳與雙手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û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拳頭。手指屈捲而成的形狀。
  2. [[名] ] 空手搏擊的武術。
  3. [[名] ] 用手部、手指所做的動作,可以用來比賽或是喝酒時助興。
  4. [[量] ] 計算用拳頭揮打的次數。
音讀: kuâ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手。《說文解字.手部》:「拳,手也。」《呂氏春秋.不茍論.贊能》:「乃使吏鞹其拳。」宋.王禹偁〈謫居感事〉詩:「空拳入場屋,拭目看京師。」

2. 手屈指捲握成之狀。如:「雙手握拳」、「揮拳打人」。《玉篇.手部》:「拳,屈手也。」《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皇甫嵩》:「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晉書.卷一○五.石勒載記下》:「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儒林外史》第九回:「還說什麼!為你這兩個人,帶累我一頓拳打腳踢!」

3. 指鳥獸之趾爪。唐.李咸用〈和吳處士題村叟壁〉詩:「睡島鳧藏足,攀籐狖凍拳。」宋.梅堯臣〈普淨佛閣孤鶻〉詩:「寺僧不敢施彈射,忽有蒼鶻張毒拳。」

4. 彎曲。如:「拳成一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北周.庾信〈枯樹賦〉:「迺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

5. 力氣、勇力。《集韻.平聲.元韻》:「拳,力也。」《詩經.小雅.巧言》:「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國語.齊語》:「有拳勇股肱之力。」《魏書.卷七○.列傳.傅永》:「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6. 一種徒手搏擊之武術。如:「打拳」、「太極拳」、「少林拳」、「拳擊」。《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元家兒拳正如此。」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學拳要身法活便。」《西湖二集》卷三十四:「相處一班惡少:葉宗滿、徐惟學、謝和、方廷助等,都是花拳繡腿,好剛使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人。」

7. 量詞。計算拳頭出擊之單位。《魏書.卷一二.孝靜紀》:「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水滸傳》第四四回:「早被那大漢一拳一個,都打的東倒西歪。」

8. 弩弓。通「弮」。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沫血飲泣,更張空拳。」

9. 姓。如春秋衛有拳彌。

注音: ㄑㄩ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拳頭拇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