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武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hter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名稱。土耳其軍人遊行時展示雄風之配樂,源自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時期。當時的「新軍」(yeniceri)於戰勝時列隊進入佔領之城鎮,其旗幟都以「新月」紋飾為誌,此號誌代表伊斯蘭(Islamic)文化的傳統。「武樂」不論樂器演奏或歌唱皆以無伴奏方式進行,歌者手執旗桿(cevgen),桿上有「新月」紋飾,或將此圖誌飾於馬尾及鈴鐺上。旗幟隨音樂節拍上舉或下降。吹奏樂器使用如雙簧管的「管」〔見Zurna〕、簡單的喇叭(boru)。鼓樂部份是「碗狀鼓」(nakkare),此鼓為兩個碗狀的鼓綁在一起,掛在鼓手左臂,由兩支鼓棒敲擊;另有,「雙頭鼓」
參照:
《The JVC Video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武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武樂又稱「大武」,於西周時代,用以歌頌周武王伐紂的功績。傳說創作者是周公,目的是炫耀周王武力強盛,用來威懾諸侯與人民,屬於執干戚的武舞。孔子在[論語‧八俏]中批評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因其並未能像「大韶」那樣表現和平之德。大武也是〔周禮.春官.大司樂〕所說「六樂」中的周樂,作為宗廟之樂,祭祀祖先。
  據〔禮記.樂記.賓牟賈〕記載,孔子所見大武共分六段:第一段是戰前準備,先是擊鼓號召,後持盾牌久立,象徵等候諸侯來到,接著是緩慢抒情的歌唱,表示等待時機。第二段表現及早掌握時機,舞隊在中間表演,另有二人獨舞,分飾王及大將,舞蹈熱烈,象徵決策者必勝的決心,戰事獲得成功。第三段表現滅商以後又向南方進軍,襲擊淮夷。第四段表現在南方取得勝利,疆域鞏固。第五段表現周公、召公協助周王統治,舞者左足舉起,右膝著地,表示和平統治。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表示對周武王的崇敬。上述六段樂舞的歌詞仍保存在〔詩經.周頌〕中「我將」、「武」、「賚」、「般」、「酌」、「桓」等篇。大武不只是單純地為武王歌功頌德,而是將大武視為六代樂的必然歸宿,一方面宣揚周室天命在茲,德配聖王,另一方面是為了強化等級名分制度,鞏固統治秩序。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改周「大武」曰「五行」,漢襲秦制,可知秦、漢時此樂猶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武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