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高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ǎi gāo qiāo |
解釋:
一種我國傳統的民俗舞蹈技藝。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日,常在街頭巡迴演出。也作「踩高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踩高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范春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踩高蹻是一種中國的民俗體育活動,始於漢朝,那時叫長蹻伎,是百戲的一種,後來成為民間的一種技藝,各代都很流行。 〔列子書〕云:「宋有蘭子,以枝干宋元君,宋元召見,始見其技,以雙枝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 踩高蹻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踩高蹻人的肩上,兒童站在事先墊好的鐵肩板上且歌且舞;另一種是腳上栓上長約五、六尺的木棒,且歌且舞。其中四個女的跨鼓,二個男的敲鑼,漁夫耍漁竿,樵夫耍肩擔,小二格舞花籃,丑相公舞扇。有的扮成八仙,有的扮成許仙、白蛇、青蛇,在大街上巡邏演出。 最初踩高蹻者,只是兩腿綑於木桿上面,還沒有別的服飾,後來扮女子的踩高蹻者,把褲子加長,掩入真足,只在下邊綁一對假的三寸金蓮,如此不但小足美觀,而真人下邊又多增長了幾寸假足,使身體顯得更長而婀娜,後來西安戲界扮女子者也紛紛效法。 踩高蹻可依主題、目的、人數等予以設計或變化,可以扮成歷史人物、戲劇人物或是按民間故事表演情節。在我國每逢民俗節日或迎神廟會時,常可見到此類的活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踩高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