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流通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irculation System; Loan System; Charging System
作者: 郭麗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哈羅德圖書館員辭典及參考書〕(Harrod's Librarian's Glossary and Reference Book)為流通制度所下的定義是:保存外借圖書紀錄的方法。每個圖書館都有一套流通制度,〔富來報告〕(Fry Report)發現,在美國各公共圖書館中所採用的流通制度,至少有23種;但可大致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書卡(Book Card)制和處理卡(Transaction Card)制。
  美國公共圖書館最早使用的外借圖書紀錄法是:在每天的紀錄本上填上作者、書名、借閱人姓名等資料;這種笨拙的方法,很浪費讀者時間,然而在南北戰爭以前,大多採用此法。後來在主日學校開始用一塊和書大小相仿的木片,貼上借書人號碼、所借書之書名、索書號及借出日期,放在書架上原書的位置,稱之為代書板法。按著又發展了臨時書單制(Temporary Slip System),在書單上記書名、作者、索書號、借書人姓名、借書證號碼、住址及借書日期;臨時書單依日期、借書人姓名,或索書號排列。大學及學院圖書館又採雙卡制(Two Card System),一卡為書後卡,一卡為讀者借書卡。19世紀,Nina E. Browne 發明了Browne借書制,比書卡制或臨時書單制都改進許多。往後,出現了紐瓦克流通制(Newark Charging System),公共圖書館採用的很多。按著,又有底特律自助式流通制(Detroit Self-Charging System)。近來,機器代替人力,機器的流通系統更應運而生。
  一個完美的流通制度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A. R. Bednarek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提到應包括以下幾點:(1)知道每本不在架上之書的下落,每本書的借出頻率及每日外借資料之特性;(2)每位讀者借出的圖書數量,並知道什麼時候借出,何日歸還;(3)每日借出的圖書數量及逾期未還的圖書;(4)答覆借書者某書何日到期。Marty Bloomberg在[Introduction to Public Services for Library Technicians]一書中表示,至少應具備以下5項特色:(1)對讀者及圖書館人員兩方面,均感操作方便,最重要的是簡單並易於使用;(2)應可識別誰借了資料、借了什麼資料及那天到期;(3)能提供逾期未還的資料紀錄;(4)對預約資料能提供簡單的檢索;(5)易於檢索到圖書館所需要的各項統計資料。圖書館可依此標準來評估流通系統。就一般情況分析,公共圖書館使用紐瓦克制度的較多,由於速度快;而大學及學院圖書館則多採雙卡(或三重記錄)流通系統,因為能掌握所有圖書出借的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流通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