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主義與教育 - 教育百科
浪 | |
漫 | |
主 | |
義 | |
與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omanticism and Education |
作者: | 徐宗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浪漫主義為西方十八至十九世紀中期的一種思想與態度。具體而言,浪漫主義呈現在文學、藝術、建築、史學諸領域。浪漫主義學者多具反對規律、秩序、平衡、理性、理想的特質。就歷史的發展來說,浪漫主義者是反對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和唯物主義。浪漫主義者深信個人的價值重要;強調個人所具有的主觀性;對於人的非理性因素,並不輕視其重要性。他們以為由於十八世紀過度重視理性的結果,因而對人的想像能力、自然本性、感覺作用以及超越能力忽視。浪漫主義者對於自然美的深邃意義喜愛不已;對於情緒勝過理性則深信不疑;對於感覺強過心智亦欣然接受。 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相對應,其教育主張強調感性的重要性,與理性主義偏重理性不同。十八世紀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被認為是一位浪漫主義的思想家、文學家與教育家,因為他重視人的自然本性,強調感情的重要性,同時看重感覺在個人知識形成中的重要地位。相對而言,盧梭對當時理性主義已走向形式化,深以為不當;他不像一般理性主義者之過度強調理性,相反的,他對於人的感情、良知、意志非常的看重。 在教育理論上,浪漫主義者注意到人是智、情、意的結合體;在教育活動中,人也需要情、意方面的發展。他們以為學生的本性是自由的;教育的實施,就應該協助兒童自由地發展,不要受到成人的不當限制。他們提倡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教育實施應該配合學生的興趣實施教學。學生的經驗、需求、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予以兼顧。浪漫主義者強調從行動中學習經驗,而不希望對兒童實施規律、規則的教導與學習;他們以為理性教育的實施,需俟學生理性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再實施。在課程內容方面,浪漫主義者重視文學、藝術的教育價值,因為這些學科有助於學生情意方面的發展。 總之,浪漫主義學者在教育理論與實施上,有下列的一些主張:(1)教育不是個人理性的發展,而是個人自然本性的發展;(2)教育內容不能只從過去傳統經驗而來,相反的教育應重視現實經驗的超越、突破與創發;(3)教育實施需要扭轉以往忽略情感、情緒、想像、創造的不當;(4)教育活動中,應重視學生個人潛在能力的發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浪漫主義與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