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抹香鯨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mǒ xiāng jī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ǒ xiāng jīng
解釋:
動物名。抹香鯨科,為齒鯨中最大的一種。重約六十到八十噸,頭大而方,大約占全身長的三分之一,上顎無齒,下顎列生圓錐形的牙齒,噴氣孔在頭的前端,體色由灰藍色至黑色,腹部顏色較淺。通常棲息在溫帶和熱帶的水域,常成群的生活在一起,以大烏賊、大章魚之類為食。所產鯨腦油,可用來作蠟燭、軟膏及化妝品,其腸內分泌物龍涎香則是名貴的香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抹香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儘管抹香鯨很少將大部分軀體顯露在海面上,然而卻是海中極易辨識的鯨。很遠處看其傾斜且呈樹叢狀的噴氣,通常就足以辨認。在近距離,其方型的巨大頭部及梅乾似的皺褶也不致於錯認。典型的一群只有20至25隻成員,但也有少數例外,曾有數百隻或數千隻聚集的記錄。雖然抹香鯨的數量相當多,但也遭到嚴重的濫捕。
知識 1:
肉食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抹香鯨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鯨豚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抹香鯨科
棲所環境: 沿岸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macrocephalus
拉丁屬名: Physeter
中文綱名: 哺乳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PHYSETE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鯨豚
分布深度: 200m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鯨目
拉丁目名: CETACEA
拉丁綱名: MAMMA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抹香鯨
英文名: Physeter macrocephalus
描述:
體長11-18m;出生時3.5-4.5m。體重雄性最重57噸,雌性24噸,出生時1噸。 頭部十分巨大,佔全身之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雄鯨更為顯著; 呼吸孔位於頭部左前方頂端;胸鰭形狀短而寬且邊緣頓;尾鰭成三角形。 主食為中大型的魷魚,曾有一隻抹香鯨胃內含有一尾12cm長、200kg重的魷魚; 其他如章魚、底棲鰩類、鯊魚、硬骨魚類也會被捕食。
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大水域,出現頻率最高的地點為海底峽谷水域,海底沙洲,及大陸坡附近; 雄鯨與雌鯨活動形式不同,僅雄鯨會移動至高緯度海域尋找食物, 雌鯨與幼鯨群移動範圍僅限於1,000km以內,且可能十餘年都不會來開該海域。
作者: 楊瑋誠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erm Whal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hyseter macrocephalus. (Linnaeus, 1758)
形態:
出生時體長3.5~4.5公尺,成體可達18公尺,是體型最大的齒鯨。頭大,形如長方盒子,約佔身長1/3;單一噴氣孔在頭前端左側,噴氣柱向左斜且向前傾斜45度角。身體深灰棕至棕色,嘴緣白色,窄窄的下頜有18~25個具有功能的牙齒,上頜無齒。無背鰭,後背有一隆突,其後有一連串小突起直到尾柄末端。
分布:
全世界各海域都有,雌雄有不同的遷徙範圍,雌性較窄,雄者更往兩極拓展游程。
生態習性:
成年雄性通常孤身1隻,母鯨和小鯨形成群體,未成年雄性離開母親後也形成單身漢群體。在水面並不活躍,常漂浮在水面,只露出鼻孔和背脊。8~11歲性成熟。能潛入水下2,000公尺處,潛水長達90分鐘。主食魷魚、章魚、鮭、鱒等。在腸內魷魚喙骨和分泌物凝成固體龍涎香(ambergris),重可達100公斤,是天然優質香水固定劑。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鯨目(Order Cetacea)
亞目: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科:
抹香鯨科(Family Physete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