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ì yì t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記憶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ì yì tǐ |
解釋:
電腦用來儲存資料的地方。大致可分為主記憶體和輔助記憶體。主記憶體用來存放正準備被利用的資料,除了一小部分被永久寫入的程式所占據外,大部分的資料會隨著電源的切斷而消失;多由磁芯、磁線、磁泡及半導體記憶體等材料製成,也稱為「內部記憶體」。而輔助記憶體則作為永久儲存之用,縱使電源被切斷,亦不影響存放的資料;多由磁碟、磁帶、磁鼓等磁性材料製造而成,也稱為「外部記憶體」。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記憶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mory |
作者: | 張宏慶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系統中的記憶體(或儲存體)可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從一個極端來看,記憶體可以視為中央處理單元(CPU)所需對資料作快速存取的暫存器(Registers),其速度相當快速,但其所能儲存的容量一般也十分有限。在另一個極端的記憶體稱為輔助儲存體(Auxiliary Storage),其存取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慢的,但其容量相當大,一般的磁帶或磁碟都屬於輔助儲存體。而通常所謂的主記憶體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能用來存放在程式執行過程中所需取用的指令和資料。 數位電腦是以二進數位的方式來表示所儲存的資料。每一個數位稱為一個位元,每一個位元也是最小的儲存單位。每一個位元表示0或1的數值。資料可被存取到主記憶體上的任何位置。此種記憶體稱為隨機存取讀/寫記憶體(Random Access Read/ Write Memory,簡稱RAM)。在對記憶體作資料存取時,需賦予每個記憶體單元(Memory Cell)一個獨一位址,表明該筆資料所在位置。這位址可能來自中央處理單元(CPU),高速緩衝記憶體(Cache Memory)或是來自記憶對映輸入/出(Memory Mapped I/O)裝置。 在電腦主記憶上,實際上的最小記憶單位為以8個位元(Bit)所組成的位元組(Byte)。而一個所謂「字」(Word)的大小常視電腦系統、記憶體單位、及存取模式而異。在選擇資料路徑(Data Path)時,亦即在每一次記憶體存取,可同時傳送的位元數,必須在效能與成本兩大因素下做取捨。較寬廣的資料路徑允許較高的資料傳輸率,但是需擔負額外的花費,電力的消耗及系統的複雜度。 記憶體位置是以二進位字組表示,因此記憶體的大小一般與「2」的指數有關。常用的一些單位有千位元組(Kilobytes,簡稱KB),百萬位元組(Megabytes,簡稱MB)或十億位元組(Gigabytes,簡稱GB)。一個千位元組等於2或1,024個位元組。一個百萬位元組等於2或1,048,576個位元組。一個十億位元組等於2或1.074×10個位元組。目前電腦主記,憶體的大小約從數千至數十億位元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