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熙寧學制改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熙寧學制改革或稱熙寧興學,為北宋所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此次改革發生於北宋神宗熙寧、元豐間,主其事者是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王安石。王氏的改革構想,初見於仁宗嘉祐三年(1058)十月之〔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其想法仍是本於〔周禮〕「鄉舉里選」之理念。與范仲淹不同處是,他主張完全以學校代替科舉(范氏主張參見「〔條陳十事疏〕」及「慶曆學制改革」)。然而在實際改革中,仍保留科舉,與學校並存。
  熙寧學制改革的具體措施,並非出於王氏獨議,而是群臣共同之見。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神宗熙寧二年(1069)四月,帝詔群臣議學校貢舉。王氏參眾人之議,於四年二月一日奏請:所有明經科,欲行廢罷,並取諸科額內原解明經人數,添解進士;令更俟一次科場,不許新應諸科人投下文字,漸令改習進士。於京東、陝西、河東、河北、京西五路,先置學官,使之教導。 試進士,罷詩賦、貼經、墨義;令其各 治 〔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兼習〔論語〕、 〔孟子〕。每試四場,初大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首,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即增二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又立新科明法。
  除科舉改革外,實行太學三舍法亦是重點之一。主要措施有:施行三舍考選升補法(參見「三舍法」)。擴增太學生人數,由熙寧初的三百人,增至元豐時的二千四百人。擴建太學學舍為八十二齋。實施試教官法(參見「宋學官試」),太學直講人數由八人增至十人,二人授一經。又為配合科舉,更改革太學課程,並以國子監印本為教材,解經係以王安石〔三經新義〕及〔字說〕為準(參見「〔三經新義〕」及「〔字說〕」)。有關太學生待遇方面,除供廩食、免徭役外,並行上舍推恩之法,優秀者可免科舉而直接授官。
  熙豐改革至哲宗即位舊黨主政後,遂告中挫。科舉方面,恢復試詩賦,解經准用古今諸儒之說或己見,未限王氏之言。學校方面,縮小太學規模,廢止上舍推恩之法及試教官法。至於第三次教育改革,則在徽宗時(參見「崇寧學制改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熙寧學制改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