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奏名 - 教育百科
特 | |
奏 | |
名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周愚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特奏名為宋代科舉特別優待之措施之一,亦稱恩科或恩例;旨在激勵屢試不舉之士子。據[宋史‧選舉志],凡士屢貢於鄉而屢絀於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加以分等,遇皇帝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經許附試,故曰特奏名。按此制始於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零六人,賜本科出身。宋王栐騐[燕翼詒謀錄]分析其原委謂:「唐末,進士不第,如王仙芝輩唱亂,而敬翔、李振之徒,皆進士不得志者。因四海九州之廣,而歲上第者僅一、二十人,苟非才學超出倫輩,必自絕意於功名之塗,無復顧藉。故宋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奸宄。」太祖開寶三年之例,特奏名所由始。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覬覦一官,老死不止。特奏之名,定於真宗;而特奏名漸多,則始於仁宗。故王曰:「英雄豪傑皆汩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故亂不起於國,而起於夷狄,豈非得御天下之要術歟?蘇子云:『縱百萬虎猴於山林而飢渴之,不知其將噬人。藝祖皇帝深知此理者也,豈漢、唐所可仰望哉?』」雖此法可以籠絡士子之效,但卻亦造成宋代官制冗濫之弊。 特奏名所授之官,宋徐度[卻掃編]載,「進士以累舉推恩,特召廷試,已而唱名,次第賜進士或同學究出身,或試監、主簿、諸州文學、長史、四門助教、攝諸州助教。」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特奏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