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盡心知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盡心知性出於〔孟子.盡心上〕,文字是,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認為人性之中含有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種根苗是由「心」所控制的,這個心就是人身中最神妙靈明的地方,也是身體的主宰,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就是說涵蓋一切天地間的道理,還能巧妙地因應萬事的變化,因此一個能竭盡自己本心行善的人,就會明白天之所以要賦予每個人靈明的人性,就是希望人能用這個良善的本性來行善,能夠做到盡心之眾理而應萬事,就等於是明白自己的本性;明白本性,也就是明白心中所具備的理,就是明白天。所以人操存清淨靈明之心,就可以順理而不害事,以保持本性,即是順承天理,無論壽命長短,只是修身待命,則能保全天賦,即是立命。
  「盡心知性」的道理容易說,要做到這個境界必須先從盡己之心開始,由盡己之心到知己之性,再逐漸推展到窮盡所有人之性,以至窮盡萬物之性。那麼就要從格物致知的功夫入手,窮盡萬事萬物和人類的稟受,才可以清楚地明白原來就是上天所賦予的,人物之性雖有不同,所稟持的理卻只是一個天理,然而天理的實現,卻要各自的心能做主宰,以保持純良的善性。
  有人把人的身體比做一個小宇宙,可以自行調整管理身體的一切生理心理的變化,就像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不能妄加更改。人生在天地之間,也有屬於人應該遵循的規矩與定律,不能悖逆天理而為所欲為。簡單地說,人性得自於天為天理,在人為人性,只有盡心保持善性才不失天理,保有與天之間微妙的關係,有了這層體認,就會更珍惜生而為人的可貴與難得,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不論生命長短、不計利害得失,但求竭盡一己之心力,發揮善性,以盡人該盡的責任,並由此推己及人,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盡心知性以知天的快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盡心知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