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識組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 organization
作者: 邱子恒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簡稱KO)」這個詞,最早是1929年由英國分類學家Henry Evelyn Bliss提出。其可依加工對象不同,區分為主觀知識組織和客觀知識組織。客觀知識組織為圖書資訊相關領域的研究重點;而主觀知識組織在人的頭腦中進行,則屬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圖書資訊領域所指的知識組織,指的是由圖書館、檔案館、或資料庫所進行的人工的或電腦運算的文獻描述、索引與摘要等活動;做為一個研究領域,其所關注的議題是知識組織過程(knowledge organizing processes,簡稱KOP)的本質與品質,以及知識組織系統(knowledge organizing systems,簡稱KOS)的利用與概念。知識組織建立在知識單元(即概念)的基礎上,而知識則以知識單元(即概念)及許多語詞或句子的可能組合來表達。換言之,知識組織是將無序或分散的特定知識,根據一定的原則與方法,使之有序、集中、定址、以方便知識的提供、利用和傳播。因此,知識組織是以知識整理與交流活動為研究範疇,其涉及到知識的生產、傳遞、吸收、與利用等環節,其是關於知識的整理、加工、表示、獲取、和利用等一系列控制行為的理論和方法,是所有組織知識的方法、技術、與能力的總和。Hjørland綜論影響知識組織的觀點,很值得對此議題發展有興趣者進一步精讀,茲列舉如外:
1. 傳統觀點:代表人物為Melvil Dewey(1851-1931)及Henry Bliss (1870-1955)。
2. 層面分析觀點:1993年由S. R. Ranganathan提出的冒號分類法為其代表。
3. 資訊檢索傳統:1950年代的Cranfield實驗,以及自1992年開始的TREC(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s)為其代表。
4. 使用者導向與認知觀點:重點是系統建置必須仰賴使用者實證研究的結果;俗民分類(folksonomies)是此一觀點近年來的代表。
5. 書目計量學觀點:其中與知識組織最相關的概念包括每篇文章引用文獻的篇數,以及認為這些引用文獻是由專家(即該文作者)選用,是更有意義的檢索點。
6. 領域分析觀點:建立於社會認識論的觀點,因此一份文件的索引應反應出特定族群在特定目的下的需求。
阮明淑、溫達茂(2002)。Ontology應用於知識組織之初探。佛教圖書館館訊,32,6-17。邱子恒(2006)。知識管理與知識組織。台北市:文華。Hjørland, Birger (2008). What i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K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35(2/3), 86-101.
參考資料:
阮明淑、溫達茂(2002)。Ontology應用於知識組織之初探。佛教圖書館館訊,32,6-17。邱子恒(2006)。知識管理與知識組織。台北市:文華。Hjørland, Birger (2008). What i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K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35(2/3), 86-10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