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禽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ㄋㄧㄠˇㄌㄟˋ˙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ㄐㄧㄚㄑㄧㄣˊ」、「ㄈㄟㄑㄧㄣˊㄗㄡˇㄕ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
解釋:
  1. 鳥類的總稱。
    【例】禽獸、家禽、飛禽
  2. 捕獲。通「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
解釋:
[名]
1.鳥類的總稱。《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如:「家禽」、「飛禽」。《文選.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2.姓。如漢代有禽堅。
[動]
捕捉。通「擒」。《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îm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走獸之總名。《說文解字.禸部》:「禽,走獸總名。」《左傳.宣公十二年》:「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三國魏.曹植〈名都篇〉:「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2. 擒捉、捕捉。清.馬敘倫《六書疏證》:「禽,實『擒』之初文,禽獸皆取獲動物之義。」《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3. 特指田獵。唐.白居易〈雜興〉詩三首之一:「又愛從禽樂,馳騁每相隨。」《通志.卷四四.禮略三》:「(天子)將親禽,服戎服,鈒戟者皆嚴武衛,張甄圍,旗鼓相望,銜枚而進。」

4. 獵物,泛指禽、獸、魚類等動物。《書經.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漢.孔安國.傳:「禽,鳥獸。」《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

5. 鳥類之總稱。如:「家禽」、「飛禽」。《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晉.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唐.宋之問〈謁禹廟〉詩:「猿嘯有時答,禽言常自呼。」

6. 饋獻之禮物。《左傳.昭公元年》:「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晉.杜預.注:「禽,鴈也;納采用鴈。」《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唐.楊倞.注:「禽犢,饋獻之物。」

7. 未孕之鳥獸。《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漢.鄭玄.注:「凡鳥獸未孕曰禽。」

8. 姓。如漢代有禽堅。

注音: ㄑㄧ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