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習路徑(探索歷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arning (Navigation)Path
作者: 計惠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習路徑或探索歷程(Exploration)是屬電腦輔助教學之人機互動的研究領域。此類研究多運用電腦紀錄資料之特性,以程式蒐集(data tracking)學習者的學習路徑與探索歷程紀錄,再分析不同特質學習者在不同的電腦輔助教學環境中的探索學習型態(navigation patterns)、探索程度(content exposure)、錯誤比例與型態(error propositions & patterns)、認知介面(cognitive interfaces)設計特質、操作介面(operational interfaces)設計特質、學習效率(efficiency)與學習成效(learning preformance)之間的關係。
  認知學派的學者認為學習是個體主動處理訊息,並將新的資訊與先備知識產生有意義連結的過程;因此,學習發生之主角是學習者本身,所以各類教學媒介效能之達成,端賴教學媒介之特質與學習者之有效運用媒介進行學習的歷程;此外,學習心理學者認為,學習成果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雙向互動過程的結果,然而認知心理學之訊息處理模式強調學習者之內在心理運作歷程,較忽略學習者與環境之互動關係。二○○○年代之認知心理學界所提倡的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電腦多媒體學習環境,則強調知識、技能與情意之建構發生於學習者與情境之間的互動,此觀點與同時期的教學心理學界之認為學習者主動地與學習環境合作互動以建構知識,並且重整自己的認知資源使創建新知識的看法相近。
  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與其他教學媒體相比的優點是它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較強。當學習者使用一些比較被動的媒體時,例如書本或錄影帶,互動狀態之發生端賴學習者自發自動的內在思想運作或動機的改變,而電腦輔助教學期能促使學習者作出選擇、回答問題、解決疑難等外在行止,以較積極方式導致學習者內在之思想運作與動機變化。對電腦輔助教學的學習者而言,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環境所提供的教材教法屬外在事件,這些外在事件期望促成學習者的認知與情意變化,必須先被學習者接觸到(access)、接收到(reception),才有可能進行新訊息舊知識之有效連結、新知建構的細部歷程,若是根本沒有收受到電腦輔助教學所設計的訊息資訊,則根本就沒有學習發生的契機。人機介面的本質與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素均會影響人機互動的行為。當學習者面對各有特色的電腦輔助教學時,對於電腦輔助教學的認知了解會影響他們的探索行為,而探索的深度與廣度,會影響到他們能否完整且有效的學到電腦輔助教學的教學內容。因此,約自一九九○年起,學習者的所覺、所知、所想、所感遂成為電腦輔助教學研究的一種重心。
  研究者嘗試在 「輸入-處理-輸出」之教育研究模式中的輸出成效因果關係(cause-effect relationship)之研究外,進行「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互動」之過程機制(mechanism)研究,探討電腦輔助教學是「如何」影響學習,試圖了解到底不同的人面對電腦輔助教學環境時,他們看到了什麼、他們理解了什麼、什麼是沒有察覺的、什麼是有看沒有到的、什麼是看到不去用的……以分析學習者在電腦輔助教學環境中的學習路徑與探索歷程型態之定性與定量的特質,學習路徑及探索歷程與學習成果相關的各個情境變項及其間的交互作用,進而作為產生學習轉變之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之探討基石,以期更能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優良的電腦輔助教學環境,是屬較新的研究方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習路徑(探索歷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