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ㄩˋㄐㄧˊㄉㄨㄟㄉㄧㄝˊㄖㄨˊ:「ㄐㄧㄘㄨㄣˊ」、「ㄐㄧㄐㄩˋ」、「ㄉㄨㄟㄐㄧ」、「ㄐㄧㄒㄧˊ」、「ㄐㄧㄕㄠˇㄔㄥˊㄉㄨㄛ」、「ㄐㄧㄈㄟㄔㄥˊㄕˋ」。
  2. ㄕㄨˋㄒㄩㄝˊㄕㄤˋㄌㄧㄤˇㄕㄨˋㄒㄧㄤㄔㄥˊㄙㄨㄛˇㄉㄜˊ˙ㄉㄜㄕㄨˋㄖㄨˊ:「ㄔㄥˊㄐㄧ」、「ㄐㄧㄕ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聚集、儲存。
    【例】累積、淤積、積少成多
  2. 長期累聚的。
    【例】積習、積弊、積怨
  3. 數與數相乘的得數。如三乘五等於十五,十五為「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蓄存、儲藏。如:「囤積」、「積貨逐利」。
2.累聚。如:「聚積」、「淤積」、「日積月累」。《易經.繫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阻滯、滯礙。《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形]
長久累存的。如:「積怨」、「積習」。南朝梁.王僧孺〈春怨詩〉:「積愁落芳鬢,長啼壞美目。」
[名]
數與數相乘的得數。如三乘五等於十五;十五為「積」。也稱為「積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累積、堆積。
  2. [[動] ] 儲蓄、積存。
  3. [[動] ] 淤積、停滯不消。
  4. [[動] ] 食物在腸胃中不消化。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