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音樂 - 教育百科
系 | |
列 | |
音 | |
樂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erial Music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類型名。系列音樂是由作曲家列定某些音樂原素如音高、時值等排列成依次出現的秩序,並按照此秩序,無週期性地運行。系列音樂除了十二音音列音樂(Twelve -Tone Music)外,還包括其他的音列系統,例如: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早期的《第24號小夜曲》(Serenade No.24)和《作品第23號,五首鋼琴曲》(Five Piano Pieces op.23),其所用之音列就少於12音。另外梅湘(O. Messiaen, 1908-1992)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而作之《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就用了超過12音的音列。一般來說,系列音樂是指從荀貝格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出來的各種系列作曲法。其中包括以時值為系列的「構成整體數量」系列作曲法(Intergal)或「總體」(Total)系列作曲法。這些作曲法的特色是極為注重作曲前之程式設計,因此是一種先決性的作曲法,代表人包括德國得史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 1928-)、法國的布雷茲(P. Boulez, 1925-)和美國的巴必特(M. Babbitt, 1916-)。布雷茲受到其師梅湘的影響,自己發展出一套由12個數字排列公式來掌控音高、時值、力度和不同之起音類別的作曲法。例如在時值一項中,他預先設下12種音符長度,如果數目1是32分音符,那數目2是1的倍數,即是16分音符,數目3變成是附點16 分音符,數目是4是8分音符……依此類推。他可再把每一項的12個數字再組合排列,排成更多不同的音樂公式,並以這些公式來使音樂進行。他於1952年發表的雙鋼琴作品《結構1. a》(Structure 1. a)便是使用這種作曲法。史托克豪森應用的系列作曲法又是另一種方式;如其作品《組合》為三個管弦樂團(Gruppen for Three Orchestra, 1957)中,他使用全部音程的十二音列為架構,並提出「時間的八度」與「音程的八度」相比擬,並用類似統計學的幾何級數方式來處理各樂段之長度比例、音高比例、速度比例和音樂事件的組合及進行。巴比特的音樂不只使用十二音制技巧,同時還把節奏和聲音的大小聲音量度列入系列控制的範圍,例如在作品《三首鋼琴作品》(Three Composition for Piano, 1947)中,他把樂曲節奏的比例設定為5:1:4:2,然後把它轉譯成不同的節奏型。 。他也把這比例用來處理音程,如把5:1:4:2的音程轉位成1:5:2:4等。另外他還發展出一種稱為「時間點數」(Time Point)的系列控制技巧,把它應用到音程和時間等隔的單位上。如果音高的順序是:F E B C B F E G D G A C時間等隔是0 11 6 7 5 1 10 2 9 3 4 8。轉成音樂譜例為: 巴比特的系列音樂觀念影響到美國的現代作曲家如馬悌諾(Donald Martino, 1931-)、沃里能(Charles Wuorinen, 1938-)。除了上述的作曲家外,曾應用系列音樂技巧創作的音樂家還包括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諾諾(Luigi Nono, 1924-1990)、克熱內克(Ernst Krenek, 1900-1992)、洛克伯(George Rochberg, 1918 -)和浦瑟爾(Henri Pousseur, 1924 -)等。 |
|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系列音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