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倫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renz, Konrad Z.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倫茲(1903~1989)在奧地利出生。父親是名醫,希望羅倫茲能繼承衣 ,懸壼濟世。羅倫茲於一九三三年,在維也納大學取得醫學士及博士學位。又其自孩提時代以來,即以研究自然與野生動植物的熱忱,專研動物學而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羅氏自幼喜愛動物,在家飼養了許多動物,並記錄觀察。一九三七年以後任奧國維也納大學及科尼斯堡(Konigsberg)阿爾貝圖斯大學(Allbertus University)比較解剖學及動物心理學教授 。主編過[動物心理學雜誌](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羅倫茲早期研究本能行為,又與汀貝根(N. Tinbergen)合作證明了不同形式的行為是互相協調組成一個行為序列的,闡明生態因素的作用與行為適應的關聯,並且認為低等動物的攻擊行為對其生存有利。人類的好戰行為有其先天性的基礎。這種理論可以用來解釋都市居民中的暴力行為及用以預防戰爭。一九五三年與富里希(K. Von Frisch)、汀貝根因對動物行為模式的研究而共獲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人與狗](1954)、[論攻擊](1966)及[動物及人類行為研究](1965)。
  羅倫茲於一九三○年代早期著手研究動物行為學(ethology),認為可以發現動物與生俱來的行為組型,於是就在私有的一大塊土地上觀察多種野生動物自由閒蕩的情形。
  羅倫茲常被稱為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事實上,他的研究發現並不比其他動物行為學家為多,但是他以富有想像力、栩栩如生、充滿幽默感的寫作型態,喚起大眾對該領域的重視,而贏得如是頭銜。
  動物行為學家對新物種的研究,首要步驟是盡可能了解物種,採行的方法是自然觀察法。由觀察某種動物的行為特徵,然後與其他動物的行為特徵比較。俟蒐集大量的資料後,乃著手實驗,以考驗所建立的觀念或嘗試形成通則。一九三五年羅倫茲養著一群小鵝,這群小鵝自小就跟著他,而不是追隨「母親」,於是羅倫茲便成為他們出生之後,首度見到的「對象」,被當做「母親」而追隨著,漠視其他鵝群的存在。這種在動物幼稚期的特定時間形成的行為特徵,謂之銘印現象(Imprinting)。事實上,羅倫茲並不是觀察銘印現象的第一人,但是個是首位提出銘印發生在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的說法。
  羅倫茲發現不同物種對於可能產生銘印現象之對象的位置有關。小鵝似乎對所有會移動的對象產生銘印現象。小鴨則只會對某一高度且會發生聲音的對象,才可能如此。
  有關上述的研究結果,均可見之於羅倫茲的[動物與人的行為研究] (Studies in Animal and Human Behavior, 1935)第一卷。羅倫茲的著作,尚有[所羅門王的戒指](King Solomon's Ring, 1952)、[論攻擊](On Aggression, 1963)、[行為的演化與矯正](Evolu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Behavior, 1965)、[動物行為學基礎](The Foundations of Ethology, 1981)等書。
  類似羅倫茲所提出的觀念,固然可提供行為的新觀點,但很少進入學習與經驗範圍,只強調天賦的行為,也因此遭到批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倫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