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耐力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nài l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i lì
解釋:
  1. 可以忍受的程度。
    【例】他的耐力夠,適合訓練成馬拉松比賽的長跑選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耐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i lì
解釋:
可以持久忍受的程度。如:「如果耐力不夠,就不適合訓練成馬拉松比賽的選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耐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durance
作者: 郭志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理學名詞。可以持續某行動的能力。也是抵抗疲勞的能力。耐力可分為:某肌群持續運動的肌耐力和維持全身呼吸、循環機能,持續長時間的全身耐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耐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ndurance
作者: 林學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耐力是指長時間持續作功的能力。作功量或持續時間會依工作內容而定,耐力則與身體條件及意志力有關。耐力約可分為以下各項:
  1.心肺耐力或心血管耐力(cardio-respiratory or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簡單說,即指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及心臟循環系統攜帶氧氣和肌肉利用氧氣長時間持續產生能量以及作功的能力。測驗方式有最大耗氧量和十二分鐘跑走測驗等。
  2.肌肉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意謂肌肉在一負荷(非最大)下,能夠持續收縮或活動的能力,也就是指一定時間的肌肉工作量或未達疲勞以前的最大工作量;肌耐力又可分為靜性肌耐力與動性肌耐力。另外肌肉耐力也有相對與絕對之分:所謂相對耐力是指個體某肌群以其極限力量負荷的百分比從事肌肉工作的能力,或者以自身體重的某種比例之負荷進行肌肉工作的能力;而絕對耐力則指所有受試者對定量負荷進行的肌肉工作耐力,與自身的最大力量有一定的關係。
  由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肌耐力表現要依賴肌纖維之反覆收縮、能源不斷地提供和肌肉之有氧能力,故其訓練之原則需採低負荷、高頻率的方法來實施。因為肌肉反覆收縮會增強有氧酵素之活性,增加粒線體之大小與數目,和能源與氧氣的供應能力,所以可確實改善氧攝取量和脂肪應用,和增加微血管素以便使收縮更有效率。
  肌耐力之測驗方法,包括有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半蹲跳和俯臥撐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耐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牽挽擋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