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胡禮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胡禮垣(1855~1916)字榮懋,號翼南,晚號逍遙遊客,原籍廣東三水縣三江鄉人,其父胡獻祥早年經商香港,在香港落籍。生於清咸豐五年,卒於民國五年,享年六十二歲。禮垣自幼穎異,過目成誦,十歲即通四書五經,應童子試,屢試不中,乃棄舉子業,專研經史、詩文與古文辭,兼治西學。曾就讀香港大書院(皇仁書院),對西方文學政治無不考求,畢業後留校任教習二年,並創辦〔粵報〕,翻譯〔英例全書〕。
  清廷派欽差大臣鄭藻如、陳蘭彬出使時,請禮垣任通譯,辭不就。後應英商邀至南洋北般烏地開墾,數年間成鉅埠;蘇祿王邀之諮商國事,甚至有讓位之議,乃大驚返港。光緒二十年(1894)春遊日本,值中日失和,曾受推暫攝神戶領事職務,勉力任事,甚得僑民信賴;〔馬關條約〕後,回港為文學會譯員,三年後退休著書。嘗曾與何啟考究中外政治、法律,認為中國圖強,必先變政,遂合著〔新政通詮〕一書;主張設議院、民選議員,出版後風行一時。後又增著〔新政始基〕、〔新政安行〕、〔新政變通〕三書,補前所未備。禮垣又兼好詩文,著有 〔梨園娛老集〕、〔伊籐歎〕、〔滿洲歎〕、〔民國樂府〕等。其論中外政教,所著書不下十餘種,其子胡恆升(僖堂)輯成〔胡翼南先生全集〕行世。
  胡氏生於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激盪之際,又長於香港,不獨具有深厚國學素養,對中西問題亦有獨到見解,倡導變法之改良主義思想,從觀念與制度上求富國強兵,最終目的是大同世界。消極方面須「破專制」,被專制之法在「立憲」,積極方面須「箴自由」(包含平等),自由乃是大同世界人與人相處之無形規範。胡氏之大同思想較康有為為早,但未撰成專著,散見於其諸多著作中,在近代中國思潮中頗具重要性。
  胡氏之教育見解,在〔新政通詮〕書中略見一二。他指出清廷廣設學堂是只言學而不言政,不知西方之富強乃因有富強之政,是本末體用先後緩急未明,應先立其政。且泰西凡幼童不入學則罪及其父母,因係義務教育,而民無怨;教育既成,國家錄用使無棄才。對西學已成之士,加以晉用,予高官厚祿,民自往趨,民間西學之風自成;至欲習西學者,遊學出洋為善途,然而國家不重用西學已成之士,西學之風難行,出洋者自少。僅廣設學堂而不求實際,徒博虛名而已,因此胡氏以為欲改革教育,宜先變政,可謂能得其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胡禮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