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符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ㄞˋㄧˋㄓㄨㄥˇㄎㄜˇㄧˇㄆㄡˇㄅㄢˋㄩㄥˋㄨㄟˊㄆㄧㄥˊㄓㄥˋ˙ㄉㄜㄒㄧㄣˋㄨˋㄖㄨˊ:「ㄒㄧㄣˋㄈㄨˊ」、「ㄈㄨˊㄌㄧㄥˋ」、「ㄈㄨˊㄐㄧㄝˊ」、「ㄅㄧㄥㄈㄨˊ」。
  2. ㄒㄧㄤㄏㄜˊㄖㄨˊ:「ㄈㄨˊㄏㄜˊ」、「ㄇㄧㄥˊㄈㄨˊㄑㄧˊㄕˊ」、「ㄧㄢˊㄒㄧㄥˊㄒㄧㄤㄈㄨˊ」。
  3. ㄅㄧㄠㄐㄧˋㄐㄧˋㄏㄠˋㄖㄨˊ:「ㄧㄣㄈㄨˊ」、「ㄈㄨˊㄏㄠˋ」、「ㄩㄝˋㄈㄨˊ」。
  4. ㄉㄠˋㄕˋㄩㄥˋㄌㄞˊㄅㄧˋㄒㄧㄝˊㄔㄞ使ㄕˇㄍㄨㄟˇㄕㄣˊ˙ㄉㄜㄕㄣˊㄇㄧˋㄨㄣˊㄗˋㄖㄨˊ:「ㄈㄨˊㄓㄡˋ」、「ㄊㄞㄈㄨˊ」、「ㄏㄨˋㄕㄣ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符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用為憑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銅等材料上,對剖為半,各執其一, 驗時以兩方相合為徵信。
    【例】虎符、兵符、符合
  2. 相合、吻合。
    【例】名實相符
  3. 祥瑞的徵兆。
    【例】祥符
  4. 標記、記號。
    【例】音符、符號
  5. 一種道士用來避邪、驅使鬼神的神祕道具。
    【例】安胎符、鎮宅符
  6.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古代用為憑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銅之上,剖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以為徵信。如:「虎符」。《史記.卷八.高祖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2.文件、憑證。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徐鐵臼》:「我母訴怨於天,今得天曹符,來取鐵杵。」
3.祥瑞的徵兆。《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等紀.贊曰》:「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4.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
5.一種道士用來避邪、驅使鬼神的神祕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內篇.登陟》:「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
6.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動]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用來當作憑證之物。
  2. [[名] ] 道家用來驅鬼避邪的祕密圖文。
同義詞: 符仔
音讀: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以為憑信之器,刻字於竹、木、金、玉、銅之上,剖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以為徵信。如:「虎符」。《說文解字.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2. 契約、憑證。如:「符契」。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徐鐵臼》:「我母訴怨於天,今得天曹符,來取鐵杵。」

3. 驗證、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4. 祥瑞之徵兆。《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後漢書.卷四.孝殤帝紀》:「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5. 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

6. 道士用以避邪、驅使鬼神之神祕文字。《抱朴子.內篇.登涉》:「帶昇山符,出門作週身三五法。」《魏書.卷六.顯祖紀》:「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籙;曲赦京師。」《紅樓夢》第六四回:「芳官竟是狐狸精變的。就是會拘神遣將的符咒也沒有這樣快。」

7.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注音: 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符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