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裘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hau Dance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劇名。西印度傳統舞劇形式,以舞者所戴的面具聞名,「chhau」一字可能源自梵文chhaya(陰影)、oriya chhua(侵襲)或mundali(鬼魅);它的歷史起源有數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印歐語族入侵前的普魯利亞(purulia)當地原住民。這些戲劇中的舞蹈,是於春季大的節慶時,由男性演出,女性沒有參與;在印度現有四個重要中心地,各以所在地命名,分別是《普魯利亞裘舞》、《加喀蘭(Jhargram)裘舞》、《塞來開拉(Serai Kella)裘舞》、以及奧利薩(Orissa)的《馬由班治(Mayurbhanj)裘舞》。雖然四個地方的舞劇均以chhau稱之,但在文化傳承與舞蹈特性上,可謂風格迥異。被認為可能是起源地的普魯利亞,是位於西孟加拉邊境的農耕區,孟加拉是崇拜濕婆及其妻「難近母」的興盛地,凡《裘舞》表演者大多為小農村的農民,每年會有兩次演出,一次在四月中旬的「濕婆節」(Shiva puja Festival),另一次在六月以後的乾季。擔任表演的團體,通常由十五人組成,跳十分鐘左右,一團接一團徹夜不停;男舞者帶著重達一公斤以上附有頭飾的面具,演出的故事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ma)、《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往世書》(puranas)神話,以及一些特殊的戰爭情節。舞蹈本身十分活潑有力而且熱情,有高旋轉、跳躍的舞步和一些類似於特技的動作。而塞來開拉是位於比哈爾邦(Bihar)的一個小城鎮,在印度獨立以前,曾是辛本(Singhbhum)王國的重鎮,這個地方會在一年一度的春節(Chaitra Parva)表演《裘舞》,獻給Ardhanarishvara,即濕婆和他妻子帕爾婆蒂(Parvati)合而為一的共同體,以祈求豐收。每當春節的各種儀式告成後,每晚都演出《裘舞》,表演的舞台是用一種堅硬黏土和母牛糞便所混合製成,上面掛著一頂很特殊的天篷;短短約五至七分鐘的舞,一支接一支表演,直到黎明。表演者包括一般鎮民和貴族,不過主要舞者通常是男貴族,所有舞者要戴上重二百五十公克的面具,腳繫踝鈴。該地的舞蹈作品,據說超過六十支,其中半數舞作與動物或自然生態有關,像蝴蝶、孔雀、海洋、春天,以及世界性的角色如獵人、船夫等;另一方面舞蹈主題也取材自印度兩大史詩裡面男女諸神的故事。舞蹈動作沒有任何賣藝者的特技色彩,反而呈現文雅、唯美的印象,據說《塞來開拉裘舞》的動作,是基於從前當地士兵的武術,今日主要演出的作品都是1930年至1950年代,一些傑出舞者所編。樂器使用包括雙面桶狀鼓(dhol)、大定音鼓(nagara)、雙簧管樂器(shanai)和小型簧管風琴(harmonium)。至於奧利薩的《馬由班治裘舞》,則不使用面具,每支舞一般是跳十至十五分鐘。
參照:
《Dance and Music in South Asian Drama》198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裘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