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考據學 - 教育百科
ˇ
ˋ
ˊ
  • 漢語拼音 kǎo jù xu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ǎo jù xué
解釋:
詮釋古書,求其證據,辨其真偽的學問。也稱為「考證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考據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慶彰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考據,又稱考證,是一種探求學術真相的治學方法。考據工作,往往因考據的對象或材料,而有所不同,然也有共通的原則,如:(1)資料之蒐集:考據的對象往往是過去的事物,為探求真象,僅能仰賴文字資料,或各種文物。(2)資料之檢覈:引用原始資料應注意真偽問題。引用二手資料,應檢查與原書是否相符,解釋是否周延?(3)歸納與演繹:將所蒐集的資料,比較參究,尋出通則,是為歸納的應用;當尋得某些類例後,也可預作假設,再找類例證成這一預設,或修正預設,這就是演繹法的應用。
  如果將治學過程分成數個層次,則文獻資料的考據,僅是研究過程的第一層次而已。但此種層次所涉及的資料蒐集過程、論辨方法等,實已構成一門學問的條件。若有某一時代的學者,僅著重這一層次的工作,而形成一種學術風氣,就可稱為考據學或考據學派。
  中國歷代學者研究學術,都有零星的考據工作。自明代後期楊慎開始,考據逐漸形成一種學術風氣,至民國初年,始漸衰歇。其中以清代的260餘年最為興盛。後人把清代的學術稱為考證學,原因即在此。最近數十年,學術界批評考證學的甚多,如:熊十力以清代的考據為排擊高深學術;唐君毅則以為是民族精神文化之降落。清人的考據,所以遭受非議,是因為他們把考據作為治學的全體過程,段玉裁說:「考覈者學問之全體。」(〔經韻樓集〕卷8)又說:「義理、辭章未有不從考覈而得者,…蓋由考覈以通乎性與天道,既通性與天道,而考覈益精,文章愈盛。」(〔經韻樓集補編〕,卷上)這些話皆係誤解考據的真義所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考據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