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功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Function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功能為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知發展理論中的三個概念(另兩個為認知結構與認知內容)之一,專論認知的兩項基本功能,即適應(adaptation)與組織(organization)。皮亞傑認為認知功能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故被稱為功能不變性(functional invariants)。
  依生物學觀點,組織與適應二者不容分割,同屬於機制作用的兩項互補歷程。前者代表該作用的內在部分,後者則構成此一作用的外界部分。蓋任何有機體的發展都包括組織的功能在內,組織的動態層即構成所謂的適應。生物學上的組織功能,在認知發展方面即為調節功能(regulating function);生物學上的適應功能,即為認知發展方面的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的功能。
  組織乃是結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非連續性的心理結構--基模(schema),使成為較高層次或較穩定功能之基模的一種心理歷程。簡言之,組織係就吾人本身經驗的組合而言。其型態不外兩種:其一是將數種基模統合,形成一種經驗,如幼兒把看和抓握或把看和吮吸結合在一起屬之;其二是分類或歸組的傾向,較年長的兒童具有此種能力。
  同化是指在人既有的心智結構中,納入新的知識或觀念的認知歷程,亦即人將新的知覺事件或刺激事件納入現存的基模或行為模式中的歷程。就理論上說,同化不致造成基模的發展,但它會影響基模的生長。人可把某一基模和一個氣球相比喻,由同化而得以將較多空氣注入氣球,氣球由於注入較多空氣而變得更大(同化生長),但其形狀不變(未促進發展)。
  兒童藉著與新奇知識或觀念接觸,促成既有結構發生改變的歷程;或創立足以容納新接觸事物的結構或修正原有結構以容納新事物,謂之調適。如幼兒學會吮吸奶嘴之後,固可將此活動方式應用於吮吸拇指,但吮吸活動須因應拇指的特殊形狀而作調適。
  兒童對外來的刺激一旦發生調適,就會試著再去同化刺激,這是因為結構已發生變化,可以同化刺激了,亦即同化總是兒童主動追尋的副產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功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