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ㄥˇㄑㄧㄥㄐㄧˊㄌㄧㄠˊㄖㄨˊ:「ㄒㄧㄠㄊㄧㄠˊ」、「ㄒㄧㄠㄖㄢˊ」、「ㄒㄧㄠㄙㄨㄛˇ」、「ㄒㄧㄠㄙㄜˋ」。
  2. ㄋㄧˇㄕㄥㄘˊㄇㄛˊㄋㄧˇㄇㄚˇㄕㄥㄈㄥㄕㄥㄌㄨㄛˋㄧㄝˋㄕㄥㄖㄨˊ:「ㄇㄚˇㄇㄧㄥˊㄒㄧㄠㄒㄧㄠ」、「ㄈㄥㄒㄧㄠㄒㄧㄠㄒㄧㄧˋㄕㄨㄟˇㄏㄢˊ」、「ㄨˊㄅㄧㄢㄌㄨㄛˋㄇㄨˋㄒㄧㄠㄒㄧㄠㄒㄧㄚˋ」。
  3.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o
解釋:
  1. 寂寥、冷清。
    【例】蕭條、蕭瑟、蕭索
  2. 狀聲詞。形容馬鳴聲、風聲或落葉聲。
    【例】蕭蕭
  3.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o
解釋:
[名]
1.一種香草。即艾蒿。《說文解字.艸部》:「蕭,艾蒿也。」《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唐.孔穎達.正義:「陸璣云:『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
2.姓。如南朝梁有蕭統。
[形]
1.寂寥、冷清。如:「蕭索」、「蕭瑟」、「景氣蕭條」。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2.莊嚴、恭謹。通「肅」。《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三國魏.何晏.集解:「鄭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a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si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Sio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草名。周代祭神燃燒的艾蒿。《說文解字.艸部》:「蕭,艾蒿也。」《禮記.效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亦可指惡草。《楚辭.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漢.張衡〈思玄賦〉:「寶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芷之不香。」

2. 寂寥、冷清。如:「蕭索」、「蕭瑟」。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唐.杜甫〈義鶻〉詩:「飄蕭覺素髮,凜欲衝儒冠。」

3. 莊嚴、恭謹。通「肅」。《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三國魏.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4. 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

5. 縣名。在安徽省北端。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十一.徐州》:「蕭縣,古蕭國,春秋時宋邑,秦置蕭縣。」

6. 姓。如南朝梁有蕭統。《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蕭氏,子姓。杜預曰:古之蕭國也……後為宋所並,微子之支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

注音: ㄒ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