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踢毽 - 教育百科
踢 | |
毽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huttlecock Kicking |
作者: | 陳耀宏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毽子又名箭子,是一種腳踢玩具的遊戲,〔字彙補〕對毽的解釋為拋足之戲具。〔帝京景物略〕有楊柳兒死、踢毽子的歌謠,說明了該項運動是在天氣寒冷,楊柳枯死的季節裡進行。宋高承的〔事物紀原〕中曾記載著兒童使用鉛、錫作成的錢,再將它裝上雞毛,三五成群的玩這種腳踢的遊戲,具有古時候的蹴踘之遺意。蹴踘類似現代的足球運動,毽子與它均屬利用腳踢來玩遊戲的方式,因此被認為是由它所演變而來,其起源劉向在〔別錄〕裡曾述及其起源;傳言為黃帝所作,或者是起自戰國之時。惟毽子是否與之同源於當時,或後來由其演變而得,迄今尚不可考。 毽子的種類可由製作材料加以區別,以往毽子所用的是銅錢與雞毛,雞毛尚有公雞、母雞和火雞的差別,而以公雞背上兩側的羽毛最佳,柔軟又具有浮力。現今除雞毛毽子之外,也有使用紙、布、塑膠繩、羢線等材質作成毽子的毛。至於毽盤方面,有銅、鐵、鉛、錫等作為其底部。標準的雞毛毽包含毽盤、毛管及毽毛三部分;製作時先以布包住毽盤,並將開叉的毛管包入布中,最後在毛管上插上雞毛予以固定即成毽子,通常視使用的材料而有不同的製作方式。 毽子的踢法有許多種,有文、武之別,在南方又稱為小武、大武。尤以小武的動作較簡單、文雅,一般採用單腳踢毽子,是一種初步的入門功夫,適合兒童、婦女或初學者,基本的踢法包含踢、拐、膝、踶、豆、蹬等。再將這六種動作依序加以左右交互踢,即成了小武全能左右連續動作。大武進行需具有小武的基礎,踢時雙腳離地作跳躍動作,因此屬於劇烈的活動,運動量大,適合於成人或男性來操演。基本的踢法有勾、跳、蹺、跪、踩、蹦、剪、扣、彎、地剪、彈肘等,將這些動作加以依序交互踢,亦構成大武全能左右連續動作。除了文、武踢法外,現代的表演中也有加入體操、舞蹈或借用皮球、跳繩等各種方式的結合,並配以強弱不同的音樂旋律,使活動的內容更加具有可看性。 舊式的社會中,踢毽子活動相當普遍,男女老少均可從事,現今為推展這項活動,在民俗體育的競賽當中也訂有比賽的方法與規則,並且將學校的體育課程中編列這項教材,以期藉由古老的民俗技藝,達到全民運動的目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踢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