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卮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1. 古代一種圓形的盛酒器具。
    【例】酒卮 ◎
  2. 量詞。古代計算酒器所裝液體的單位。相當於「杯」。
    【例】一卮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名]
1.古代盛酒的器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宋.蘇軾〈南鄉子.寒雀滿疏籬〉詞:「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2.量詞。古代計算酒器所裝液體的單位。相當於「杯」。《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官人感夫人盛情,特備一卮酒謝夫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盛酒之器具。《說文解字.卮部》:「卮,圜器也。」清.段玉裁.注:「《內則》注曰:『卮、匜,酒漿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宋.蘇軾〈南鄉子.寒雀滿疏籬〉詞:「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2. 量詞。古代用以計算酒器所盛液體之單位。相當於「杯」。《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張果舉觴便飲,立盡三卮,醺然有醉色。」

3. 野生植物名。紫赤色,可製胭脂。《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卮、薑、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卮)音支。烟支也,紫赤色也。」

4. 支離、殘缺不全。《莊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八.莊子音義下》:「司馬云:『謂支離,無首尾言也。』」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