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書連續性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cords continuum model
作者: 王麗蕉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檔案(文書)連續性模式萌芽於1980年代,澳洲檔案學界鑑於電子文書與數位檔案大量出現,認為應突破傳統實體文書、紙質檔案的侷限,建立一套可有效整合各種文書型態的檔案保存機制,主要論述主張者為Frank Upward和Sue Mckemmish等澳洲學者,自1990年代中期起,漸受國際檔案學界注目。文書連續性觀點是建立在對文書檔案生命週期觀點的反思,生命週期模式主張依時間線性歷程分為現行價值與歷史價值的文書保存,即文書與檔案的二分對立管理觀點。而文書連續性則認為文書的本質是依時空(time-space)脈絡而定的,在不同情境脈絡下,同一件文書可同時具備多元的任務、功能與價值,即文書與檔案之間為一連續體,沒有明確界線,是相互交疊,連續性模式是要提供文書管理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思考整合文書保存與檔案歸檔程序的實務架構。  由於連續性論者認為文書與檔案不是線性時間歷程的兩個端點,而是在不同時空脈絡中呈現的兩個相對面向,因此文書管理與檔案管理也不應是二分的工作領域。由於文書的本質依特定時空脈絡呈現多元面向的功能,文書保存不在於其主題內容或資訊價值,而強調的是文書的證據性、脈絡性和互動性等特質,文書保存具備建構社會關係、確認行政歸責、保存集體記憶、形塑身份認同、作為資訊資產等重要功能,因此檔案連續性模式主張人類社會的文書保存機制應為一連續性,並以多元面向觀點思考,包括文件在社會和組織活動情境脈絡下的產生(原始文書是遺跡),擷取進入文書體系(文書是證據),在個人或機構團體的檔案架構下加以組織(文書是個人/機構團體的記憶),以及聚合成為共同檔案(文書是共同記憶)等四大面向;文書保存機制涵蓋層次從個人、機構團體到社會,應建立一套跨文書管理、檔案管理和其他組織職能的文書保存體系,整合文書產生者、文書管理人員、檔案管理人員,與文化資產保存、資訊科技等其他組織人員,甚至是一般大眾等不同層次的文書保存活動,不同層次的文書保存行動各有其使命、功能與需求,各層次的作為實踐應相互參照,以分工合作方式,達成人類社會原始紀錄保存,傳承歷史文化記憶的目標。林奇秀。紀錄連續體理論淺析。圖書資訊學刊,5(1/2),107-137。McKemmish, Sue. Placing Records Continuum Theory and Practice. Archival Science, 1(2001), 333-359.
參考資料:

林奇秀。紀錄連續體理論淺析。圖書資訊學刊,5(1/2),107-137。McKemmish, Sue. Placing Records Continuum Theory and Practice. Archival Science, 1(2001), 333-35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書連續性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