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重整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Re-Armament, MRA
作者: 陳光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重整運動簡稱「道德重整」;創始人為美國路德宗牧師卜克曼(Frank Buchman, 1878~1961)。一九二一年,他於英國牛津大學成立「牛津團契」,弘服務青年、改善青年生活為目標,成效卓越,此為「道德重整運動」的前身。一九三○年代,舉世烽火四起,全球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威脅。卜克曼深感人類的危機,從表面來看,是由於種族的、政治的與經濟的衝突;但是根本上是人類內心的驕傲、貪婪、仇恨等問題所形成。因此,要徹底解決全球人類的危機,則必須發揮人性的自覺與道德力量。時至一九三八年,卜克曼將英國的「牛津團契」,改組加以擴大,發展為全球革命性的運動,正式命名為道德重整運動。這個世界性的民間組織,也是一種超越種族、階級、宗教、黨派的非政治化的國際性運動。
  卜克曼認為所有的民族、國家與宗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四個絕對的標準:絕對誠實、絕對純潔、絕對無私、絕對仁愛。參與者要遵照道德標準,由內心良知為指導,使每個人在自制、自發的前提之下,改善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品格,進而影響家庭、社會、國家以及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道德重整運動在建設新興的國家與化敵為友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角色。「道德重整運動」在世界上設有兩個活動中心:一個是在美國密西根州的麥金諸島(Mackinac Island);一個是在瑞士的柯峰(Caux)。此外,在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日本、印度、巴西、澳洲等,也設有地區中心。時至一九六○年代,道德重整運動的工作人員,高達三千餘人,盛況空前。
  「道德重整運動」的理念與精神,是採取書籍、雜誌、電影片、錄影帶,以及訓練課程與舉辦大型會議等方式,向外傳播;進而使參與者將其理念與精神,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能夠具體的實踐。
  卜克曼與後繼人霍華德(Peter Howard)先後於一九六一、一九六六年逝世;而今「道德重整運動」仍然於每年夏季在瑞士柯峰舉行大會,使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首長與社會領袖為代表,共聚一堂,舉行主題會議,商討有關推行的大計方針等。
  卜克曼早年數度訪問中國,曾經研閱「四書」中的〔大學〕與〔中庸〕(辜鴻銘譯本),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成為摯友。因此,他對於中華文化,深為欽仰。卜克曼曾經說:「人們只要記住上帝與孔子,就能把混亂的世界情勢挽救過來。」二次大戰結束後,何應欽(1947)與陳立夫(1948)先後參加「道德重整運動」的大會活動,貢獻良多。
  民國六十二年(1973)十二月三日,我國成立「世界道德重整運動中華民國聯誼會基金會」;七十九年(1990)十二月二日成立「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會址設於台南市北區公園路772巷15號。該協會主要的工作有:(1)舉辦座談會、生活分享會;(2)舉辦國際活動;(3)參加海外MRA活動;(4)協助MRA青年合唱團人才培訓;(5)MRA刊物和影片介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重整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