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安鼓樂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i An Ku Yüeh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曲類名。中國傳統吹打樂。其產生的年代無據可考,從目前所見的樂譜、樂器、演奏形式及曲名、曲牌、曲式各方面來看,與唐、宋時的教坊音樂有著一定的關係。西安鼓樂由多種音樂因素組成,有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宗教音樂等。所用的旋律樂器有琵琶、箏、笛、笙、管、雙雲鑼等;節奏樂器有六種鼓類: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單面鼓(銅鼓)、高把鼓;六種鐃鈸:大鐃、大鈸、川鉸、小鉸、蘇鉸、蘇鐃;七種鑼類:大鑼、勾鑼、馬鑼、供鑼、小吊鑼、單雲鑼、三星鑼;另外還有大木梆、小木梆、木魚、摔子(鈴)等二十多種樂器。其演奏形式分成行樂和坐樂,行樂是行走和站立演奏的音樂形式,配器比較簡單,樂曲為單牌子散曲,節奏比較規律、嚴整;坐樂指在室內坐著演奏的音樂形式,使用較多的曲牌,並與各種打擊樂器混合演奏,多為套曲。所用的譜式,與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俗字譜,基本上同屬一種體系。西安鼓樂的演奏班社中,分僧、道、俗三個流派,道派鼓樂溫文典雅,技巧較高;僧派鼓樂熱烈、粗獷,富生活氣息;俗派鼓樂班社長期活動於農村,吸收了豐富的民間音樂。
參照:
《中國音樂史》、《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安鼓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