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íng yǎng sù |
解釋:
從外界攝取以維持生命成長發育所需的物質,稱為「營養素」。一般分為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五大類。水亦為重要營養素的一種。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營養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utrient |
作者: | 郭志輝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營養學名詞。為維持生物的生命、正常機能、形態(維持形狀以及促進生長發育),必需從外界攝取其所需物質,這些物質稱之為營養素。這些保持我們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成分,包括醣類、脂肪、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水以及纖維素等。前三種為能量來源稱為能量營養素。不含無機鹽食物稱為無機營養素,水分和纖維素有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生活中希望能盡情的活動以及運動競技中希望能提高成績,均需從食物中攝取這些營養素,並且是適當比例與平衡的攝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營養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Nutrients |
作者: | 劉貴雲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食物經由體內消化過程所分解的簡單物質稱營養素。在每日所攝取的食物中約含有四十五種重要的營養素(非必需胺基酸、非必需脂肪酸等未包括在內),這些必需營養素(在體內不能合成的)及非必需營養素(體內可自行合成的),在體內經過新陳代謝產生數以千計的中間代謝物,使得生命現象順利進行。 食物中的營養素可歸為六大類: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每一類營養素的基本成分及其性質如下說明: 1.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構造的基本成分,肌肉、皮膚、血液和許多器官的細胞,主要都是蛋白質所構成的。此外,體內的新陳代謝、胎兒和兒童的生長發育,皆需大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大約二十二種不同胺基酸排列組合而成的化合物,其中八種是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藉助食物而獲得的必需胺基酸。魚、肉、蛋、豆類及牛奶是蛋白質的主要食物來源。 2.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攜帶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貯存在體內的脂肪具有絕緣和保溫的功用,器官外圍的脂肪則具保護和支持的功能。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組成。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有二個以上雙鍵稱多不飽和脂肪酸,亦稱為必需脂肪酸,魚油中即有不少多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另在體中代謝產生膽固醇,是血管粥狀硬化原因之一。 3.醣類:醣類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主要、最經濟和最易消化之一種能源,在每日飲食中,醣類可提供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熱量需求。它們主要存於穀物、穀類製品、馬鈴薯、水果中。 醣類組成有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所謂單醣類,及單醣聚集形成一些短鏈或長鏈的其他醣類--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及多醣類(澱粉、肝醣和纖維素)。 4.維生素:維生素沒有熱量,但可幫助脂肪和醣類轉變為熱能,亦可幫助形成骨骼和組織,是良好新陳代謝功能不可或缺的。 飲食中有十四種維生素,可區分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C)和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脂溶性維生素和食物中的脂質一起由腸吸收,且大量存於肝中,而水溶性維生素之貯存量極少。 5.礦物質:礦物質占人體體重的百分之四至五,是一些主要的蛋白質、酶和激素的一部分,在新陳代謝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人體中約有十七種主要礦物質,鈣、磷、鉀、鈉、鐵、鎂、碘、氯都是礦物質。鈣對骨骼的發育和維護很重要;鐵是血紅素的主要成分;而碘是良好甲狀腺機能不可或缺的。 6.水:水是身體最重要的組成成分,約占體重的百分之五十五至七十。水可調節體溫、幫助消化、運送養分、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預防並改善便祕等。體內的水會以尿和汗的形式排泄和散發出去,每人每天約需攝取二千c.c.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代謝作用。 每一種營養素對人體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影響,但沒有一種營養素可以單獨發揮功能,唯有均衡攝取來自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才能有良好的營養狀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營養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