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儵忽報渾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儵(ㄕㄨˋ)忽報渾沌」是〔莊子.應帝王篇〕中的一則寓言,其說為:「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持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根據成玄英的疏解,儵是有象的意思,忽是無形的意思,南海是顯明之地,所以以「有」為帝神;北方是幽闇之地,所以以「無」為帝神。儵忽會於中央,中央非北非南,渾沌也就是非有非無的意思。梁簡文帝則認為「儵(倏)忽」是神速有為的意思,「渾沌」是和合自然的意思。兩種說法皆有可取之處。「七竅」則指耳目口鼻等五官共有七個孔竅,是視聽食息的器官。寓言的大意是說南北帝神在中央相遇,接受渾沌的招待,儵與忽於是想要報答渾沌殷勤待客之情;於是商量道:「人們都有七竅以視聽食息,只有渾沌沒有,不如試著為他開鑿孔竅。」於是每天開鑿一竅,沒想到七天之後,渾沌反而死了。
  在寓言裡,儵忽自作聰明,為渾沌「開竅」,不料愛之適以害之。渾沌原意是清濁未分的狀態,用以比喻自然和合、沒有分別的樣子,所以不必有竅,沒有耳目口鼻的管道,就不須視聽食息,用來比喻自然素朴的狀態下,塞耳閉目,本來無知無欲,長處在這種自然狀況中,可以無憂無慮。但是「儵忽」,也就是有為造作,自作聰明的為渾沌「開竅」,等於是開啟智端,破壞自然純樸。雖然使得耳聰目明,同時卻也使得詐偽叢生,人欲橫流,以致喪道失德,反而失去生機。成玄英〔莊子疏〕就這點詮釋道:「夫運四肢以滯境,鑿七竅以染塵,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舍,是以不終天年,中塗夭折。」也就是說形軀感官正是人之所以受累於物的根源,開鑿七竅,使渾沌乖離自然純樸之道,取有捨無,以致傷生害命。莊子將儵忽報渾沌的寓言放在強調無為的〔應帝王篇〕篇尾,正是以反面的故事,諷勸人們切忌有為,以及「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道理。
  「儵忽報渾沌」的寓言,日後衍生出「開竅」與「一竅不通」的常用語。「開竅」原意是開鑿孔竅,開啟智端,衍生義指理解領悟,掌握要旨。「一竅不通」原在形容「渾沌」無耳目口鼻等孔竅、無知無識的樣子,衍生義指人缺乏理解力,不明事理,字義和莊子相同,涵義卻有差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儵忽報渾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