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明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n míng
解釋:
  1. 人類社會進步開化的狀態。
    【例】人類由野蠻步入文明,中間曾經歷過長久的摸索與努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文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1.野蠻、原始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ên Ming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永貞元年(西元805),有關單位建議:德宗(西元779∼西元804)廟樂請奏《文明》之舞。其樂章係由尚書左丞平章事鄭餘慶撰寫。
參照:
《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ivilization
作者: 張芬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明與野蠻、蒙昧相對,指人類建立起某種群居秩序,製造便利生活的工具,脫離野蠻的狀況,成為進步的狀態。故文明中含有開化與教育的意義在內,反映的是社會、國家、地區和個人發展進步的程度。
  我國古來即有「文明」一詞,〔周易.乾.文言〕:天下文明。〔尚書.舜典〕:睿哲文明。乃表示天下顯現出開化、光明、富有文采的景象。英文字源於拉丁文civilas,意為公民的、有組織的,指公民的品質與社會生活的規則。
  由於歷史的發展,學者對「文明」一詞的命義也有改變。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法國百科全書派對人類理性深具信心,因此對人類歷史的未來發展趨勢抱樂觀的看法,他們認為文明即是人類社會將要到達的那種有教養、有秩序、公平合理的發展階段。至十九世紀初,由於人類學者、考古學者及旅行家的發現,西方人看到了多個燦爛的古代文明、東方文明,於是改變了以往法國啟蒙學者的看法。新的觀點認為:文明不止存在於未來,也存在於過去;不止存在於西方,也存在於東方。「文明」一詞乃成為一複數的概念,文明至此所指的是社會的開化狀態,與未開化的野狀態相對。
  然而德國學者對文明的用法又與法國略有不同。十九世紀的德國學者常將文明與文化(culture)對稱使用,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的精神成就,文明則指物質成就。但是因為兩者有時不易區分,所以當時歐洲的學者仍常將文化與文明二者當同義詞使用。
  英國文化人類學者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1884~1942),主張應將文化與文明的意義區分清楚,他在〔文化論〕中,以文化做為一個總概念,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的成就;文明則是一個分概念,指文化發展中較為進步的一個特殊方面。依據此義而言,任何時代、地區的人群,都有其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或各人群的文明程度存在著差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ûn-bî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人類社會進步開化的狀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文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