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暮四朝三 - 教育百科
ˋ
ˋ
mù sì zhāo s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sì zhāo sān
解釋:
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參見「朝三暮四」條。宋.辛棄疾〈洞仙歌.舊交貧賤〉詞:「悠悠今古事。得喪乘除,暮四朝三又何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暮四朝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sì zhāo sān
釋義:
即「朝三暮四」。見「朝三暮四」條。01.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序〉:「加以從梁至周,郡邑割據,更名易地,暮四朝三。」 02.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意取尖新》:「其實『尖新』,即是『纖巧』,猶之暮四朝三,未嘗稍異。」
典源:
此處所列為「朝三暮四」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齊物論》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1>賦2>芧3>,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4>,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注解〕 (1) 狙公:相傳為古時善養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 (2) 賦:給予。 (3) 芧:音ㄒㄩˋ,橡樹的果實。 (4) 虧:耗損、減少。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朝三暮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書證:
01.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序〉:「加以從梁至周,郡邑割據,更名易地,暮四朝三。」
02.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意取尖新》:「其實『尖新』,即是『纖巧』,猶之暮四朝三,未嘗稍異。」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暮四朝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