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相關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ctrine of Correl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方十七世紀以來,一些教育學者認識到教育的理論與實施,不論是教育的制度、教育的組織、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等,都是眾多條件或因素互為相關聯的,絕不是孤立地呈現在教育的活動中。以十七世紀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為例,他即主張教育的實施,應該注意到教育內容中語文與科學的關聯;教育組織中學校與家庭的關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施之間的關聯。相關論者曾提到,教育實施上的關聯,可以從三方面加以討論:即在單一學科內容上討論之;在課程架構內,各學科或活動間討論之;在學校內的活動與學校外的活動之間討論之。
  相關論者以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施,若能注意到相互關聯的問題,則會有下列的一些益處:第一,使教育與現實生活不會脫節;第二,有助於兒童生活上的較好適應;第三,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第四,避免學習的內容流於呆滯、機械及孤立;第五,兒童學習的內容,由於有關聯性,故易於記憶,易於保存;第六,由於教材與現實社會生活經驗互為關聯,故所學內容易於應用。
  相關論實際應用於教育的有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 1776~-1841)、帕克爾(Francis W. Parker)及杜威(John Dewey)等人。赫爾巴特主張統覺(Apperception)說,強調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系統性及關聯性;其弟子齊勒(T. Ziller)偏愛以歷史為教學內容的中心,配合文化複演的編列原則,以使兒童所學的內容能有系統、有組織。帕克爾則以科學知識為中心,冀望兒童對科學知識有較為關聯性的理解。美國教育學者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小學所設計的課程,主要是將兒童學校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之關聯在一起,免得使教育與生活有所脫節。由此可知,現今之核心課程,社會化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社會、自然等科目,皆具有相關論的教育理論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相關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