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需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ˇ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ˇㄙㄨㄛˇㄩˋㄑㄧㄡˊㄖㄨˊ:「ㄒㄩㄧㄠˋ」、「ㄒㄩㄑㄧㄡˊ」、「ㄒㄩㄙㄨㄛˇ」。
  2. ㄈㄟˋㄩㄥˋㄐㄧˇㄩㄥˋㄖㄨˊ:「ㄐㄩㄣㄒㄩ」、「ㄅㄨˋㄕˊㄒ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有所欲求。
    【例】需求、需索、需要
  2. 費用、給用。
    【例】軍需
  3. 《易經》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表示有險在前,待時而進的意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等待。《說文解字.雨部》:「需,䇓也。」清.段玉裁.注:「䇓者,待也。」《易經.需卦.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2.有所欲求。如:「需求」、「需索」、「需要」。
[名]
1.遲疑。《左傳.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賊也。」晉.杜預.注:「言需疑則害事。」
2.費用、給用。如:「不時之需」、「軍需」、「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3.《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象有險在前,需待乃進之義。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柔滑的樣子。《戰國策.秦策二》:「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ㄒㄩ

1. 等待。《說文解字.雨部》:「需,也。遇雨不進,止也。」清.段玉裁.注:「者,待也。」《易經.需卦.初九》:「《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2. 有所欲求。如:「需求」、「需要」。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六.頤養部.療病》:「其人急需之物,可以當藥。」《文明小史》第一回:「他見我們地方官以禮相待,就是有點需索。」

3. 為維持或處理某事所必要耗費之金錢或物品。《三國演義》第一三回:「糧食軍需,謹當應付。」《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饒鴻生卻毫不介意,趕著寫信到家裡匯出二萬銀子,以備路上不時之需。」

4. 遲疑。《左傳.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賊也。」晉.杜預.注:「言需疑則害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率故多尤,需為。」

5.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卦象表示有險在前,需待乃進之義。

㈡ㄖㄨˊ

柔滑貌。《戰國策.秦策二》:「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

注音: ㈠ㄒㄩ ㈡ㄖ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需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