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刻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福建建陽地區雕版印刷的圖書,稱為建刻本。宋代福建刻書業分布在福州、莆田、建陽等地,而以建陽地區最為集中。一般以閩本泛指福建刻本,而建本則指建陽地區刻本。建陽地處閩北武夷山區,盛產竹木,竹易造紙,木易雕版。據〔方輿勝覽〕記載,宋時建陽「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稱圖書之府」。在明修〔建陽府志〕中,刻書業列為主要地方特產。麻沙鎮因其書坊多而集中,被稱作書棚鎮。古代書目文獻中常見的建安刻本、建寧刻本、建陽刻本、麻沙刻本等,多指此一地區的刻本。閩刻以建刻為主,連刻以書坊為主,這是宋代福建刻本的一大特點,傳世的宋代建刻本,大多是書坊刻本,如建寧黃三八郎書舖刻〔韓非子〕、〔重修廣韻〕等。自宋以來,連陽書坊盛興不衰,世稱元代刻書以建陽為最發達,即因有葉氏廣勤堂、劉氏翠巖精舍、劉氏日新堂、鄭氏宗文堂等一批著名書坊之故。而明代建陽書坊,如劉弘毅慎獨齋、劉宗器安正堂、劉龍田喬山堂、余文臺雙峰堂等所刻的〔文獻通考〕、〔西廂記〕等書,至今仍為藏書家和學術界視為珍本祕籍。建陽書坊所刻流通量大,對象多屬社會中下層,所印多通俗讀物,如醫卜星相、農工雜技、酬世大全、誦習經文、應試科舉以及唐宋人詩文集等,也有不少話本小說、雜唱變文等。建陽書坊刻書,純以營利為目的,刻書質量不甚精,所以建刻雖多,但名聲不佳。明謝肇淛〔五雜俎〕云:「閩建陽有書坊,出書最多,而紙俱最濫惡,蓋徒以射利計,非以傳世也。大凡書刻,急於射利者必不能精,蓋不能捐重價故耳」。由於易製速成,又沒有細加校讎,故古人有建本最次之說。當然建本中也有佳本,如宋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云:「世所傳本,以興國于氏、建安余氏為最善」,余氏仁仲萬卷堂所刻春秋三傳,精美不遜浙刻,又如元至順元年(1330)鄭氏宗文堂刻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就是劉集諸版本中最好之本,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既以此為底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刻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