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智(佛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徐麗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智」,音譯為「若那」、「闍那」;又作 「智慧」。〔大乘義章〕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即對各種事物,能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之能力,特別是對抽象理法之了解與運用。此種能力由主體中之般若慧所發出,故嚴格言,智由慧攝,包攝於慧之作用中,但在一般情形下,智與慧相通,視為同義,或合稱為「智慧」。
  由於智主要是向外境作決斷作用,因此,不同對象有不同所得,不同作用有不同方向,職是之故,佛教經論中智之分類極多。小乘部如:〔發智論〕列一智至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成實論〕列二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阿毘曇心論〕列三智、四智、十智等;〔俱舍論〕列二智、四智、六智、八智、九智、十智。舉例言之,從性質論,凡夫與無明煩惱相纏,名「有漏智」,覺者離無明煩惱,名「無漏智」,是為二。無漏智亦即體悟真理之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真理乃四諦,體悟真理之智,亦即如實觀四諦之智,四諦有四種,故智亦有四種。再從修行歷程論,觀四諦須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持續而觀,證欲界四諦之智謂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諦之智謂之「四類智」,四法四類,合為「八智」。八智中七智屬修道位,直到無學位,煩惱全斷,八智悉成就,則改稱「盡智」及「無生智」、盡智者,盡知四諦道理之智。無生智者,在盡智之後,如在此上更無可知之苦、可斷之集、可證之滅、可修之道之智。〔俱舍論〕將上述諸智,歸納為八種: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此外,增世俗智(凡夫之智)與他心智(知他人心理活動之智),是曰「十智」。其他部派又各有異說,以至增至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
  大乘佛教興起,智之內容益形豐富,除卻從對象方向分類而外,更重視從自身之作用能力與主宰能力分類。如:〔入楞伽經〕列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三種;〔大品般若〕說四智: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大智度論〕謂一切智為二乘之智,道種智為菩薩之智,一切種智為佛所得之智;[大乘玄論]列有實智與權智之二智,〔瑜珈師地論〕〔成唯識論〕列有根本智、後得智之二智。據〔無量壽經〕,佛之智有: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等五種;〔顯揚聖教論〕論舉十八種現觀智: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順決擇分智、見道、修道、究竟道、不善清淨世俗智、善清淨世俗智、勝義智、不善清淨行有分別智、善清淨行有分別智、善清淨行無分別智、成所作前行智、成所作智、成所作後智、聲聞等智、菩薩等智。〔阿毗磨雜集論〕則有十三智:信解智、道理智、不散智、內證智、他性智、下智、上智、厭患智、不起智、無生智、智智、究竟智、大義智。唯識宗立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作為至佛果時,有漏心轉依八識所之四種無漏智。密教則於唯識四智外,加大日如來圓滿之智:「法界體性智」,合為五智,以配合五大(空、地、火、水、風)、五佛(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成就如來)及五部(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其他林林總總,更僕難數,略不詳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智(佛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