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國佛教石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國佛教石經指鏤刻於岩石表面的佛教經文;又分為四種:(1)壁面刻:刻於山壁面上者,如河南鼓山石窟的壁面上,刻有維摩經、勝鬘經等,為北齊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所刻之石經。(2)摩崖刻:刻於磨崖上面者,如武平元年(570)刻於山東徂徠山映佛巖之大般若經。(3)碑板刻(石板刻):刻於石板之兩面而收藏於石室,如河北房山石經,共刻八十五部經典,歷經四百八十年,最富盛名。(4)幢柱刻,刻於寺廟中之幢柱者。
  佛教刻石經,在大寶積經、正法念處經等均有刻經偈於石壁的記載,如大寶積經卷七十八云:「堅牢比丘,所住深山石窟壁上,書四佛褐。使陀摩尸利比丘經歷深山,見已譯誦思惟其義,未久之間得五神通。」
  中國佛經石刻的興起,應與時代背景有關,如最早的石刻佛經,為北齊的河南石窟石經。此時,除盛行開鑿石窟外,政治迭變、社會離亂,民生災禍頻仍,尤其北魏北周二武的先後滅佛,使僧侶感慨經論易毀,於是相率開鑿石窟摩崖,以刻鐫經典,祈求「正法久住」。所以佛經石刻,與當時立塔造像的風尚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歷代所刻佛經中,以河北房山縣石經最大;此石經,由隋代靜琬(又作智苑)創刻,經唐為止,其後,遼、元、明相繼續刻,直到清初方告停止,歷時數百年,刻經八十五部,規模最宏偉,內容最豐富,為佛教文化中之巨擘。現存石經中,並有靜琬自題願文,靜琬說:
  「釋迦如來正法像法,凡千五百餘歲,至今貞觀二年,既寖末法七十五載。佛曰既沒,口口方深,瞀目群生,從茲失導。靜琬為變正法,率己門徒知識及好口檀越,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曠劫,濟度眾生,一切道俗。」
  又旅順博物館藏石經山經石斷片後記云:「此經為未來佛口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貞觀八年歲次甲子口月乙卯十五日已(下闕)。」
  房山石經,分別藏於石經山九個石洞及雲居寺西南之地穴內,除少數因風化殘損外,大部分完整;對研究古代此一地區之社會經濟、佛教歷史、書法演變、石刻藝術及校勘木板藏經,均具有重要之參考價值。
  參見〔漢魏石經考〕、〔石刻佛經記〕、〔唐宋石經考〕、〔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十一、〔海東金石苑〕、〔支那佛教史蹟評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國佛教石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