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理智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Intellectualism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理智主義或理智決定論(Intellectual Determinism)與道德意志主義(Moral Voluntarism)對立,前者指德行(virtue)全然是由有知或無知決定,理智知識是決定人類道德的唯一因素;後者則以為德行雖然受到理智影響,卻取決於意志,知易行難、明知故犯皆因意志薄弱的原故。
  西方倫理學上理智主義的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意志主義的代表者則是他的再傳弟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蘇格拉底主張「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認為人是主動認知的道德存有,具有明辨是非善惡的理智官能。根據柏拉圖(Plato, 427~347 B.C)語錄〔自辯篇〕(Apology)、〔普羅泰格拉斯篇〕(Protagoras)等述蘇格拉底指出道德知識至少有四種:一是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對自身靈魂狀態誠實無欺的認識,自我知識與自我欺騙(self deception)對立,使人能明見自己的無知愚昧,進而免於為惡;二是善知識,對道德原理法則的直觀洞見,使人能正確判斷是非善惡;三是苦樂的計量:人生而好趨樂避苦,若以樂為善、苦為惡,有知者能正確地計算苦樂,為善去惡,不致為眼前短暫的快樂迷惑,無視於往後的苦。同時,有知者也能辨明有時眼前短暫的苦可換取日後長遠的樂(如眼前吃藥之苦,可換取長遠健康之樂);四是自我控制:有知者能以理性駕御激情欲望,因而能根據道德法則,自我控制。總而言之,蘇格拉底認為人若沒有善知識,則不可能行善。反之,人人皆自行其是,沒有人會去做自己以為不對的事,也沒有人會自願為惡。所謂行善必先知善、知善必能行善;無人自願為惡,為惡出於無知(ignorance),就是道德理智主義的主要學說。
  亞里斯多德在〔尼高邁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則認為將道德問題,化約為知識問題,毋乃太簡。道德除了關乎善知識之外,意志更是決定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認知止於思維,道德重在實踐,而將道德之知應用於道德實踐則有賴於意志。行善必先知善,然而知善未必能行善。不過意志與其他非理性的力量,仍有賴實踐智慧(phronesis)的指導,始能擇善固執。道德行動必然出於自願,但是自願行動卻未必都合乎道德,出於無知的自願行動往往是錯誤或罪惡的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理智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