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毫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ˋㄇㄠˊㄖㄨˊ:「ㄏㄠˊㄇㄠˊ」、「ㄑㄧㄡㄏㄠˊㄇㄛˋ」、「ㄇㄧㄥˊㄔㄚˊㄑㄧㄡㄏㄠˊ」。
  2. ㄐㄧˊㄒㄧㄠˇㄒㄧˋㄨㄟˊ˙ㄉㄜㄖㄨˊ:「ㄔㄚㄏㄠˊㄌㄧˊㄇㄧㄡˋㄧˇㄑㄧㄢㄌㄧˇ。」
  3. ㄧˋㄉㄧㄚˇㄖㄨˊ:「ㄏㄠˊㄅㄨˊㄗㄞˋㄧˋ」、「ㄏㄠˊㄅㄨˋㄒㄧㄤㄍㄢ」、「ㄏㄠˊㄅㄨˋㄌㄧㄡˊㄑㄧㄥˊ」。
  4. ㄓˇㄇㄠˊㄅㄧˇㄖㄨˊ:「ㄧㄤˊㄏㄠˊ」、「ㄏㄨㄟㄏㄠˊ」。
  5. ㄍㄨㄥㄓˋㄓㄨㄥㄅㄧㄠˇㄕˋㄉㄨˋㄌㄧㄤˋㄏㄥˊㄉㄥˇㄉㄢㄨㄟˋ˙ㄉㄜㄑㄧㄢㄈㄣㄖㄨˊ:「ㄏㄠˊㄇㄧˇ」、「ㄏㄠˊㄎㄜ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o
解釋:
  1. 細長的毛。
    【例】毫毛、毫髮
  2. 毛筆。
    【例】揮毫、狼毫
  3. 極小、細微的。
    【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4. 一點點。
    【例】毫不介意、毫無頭緒
  5. 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
    【例】毫米、毫克、毫安培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o
解釋:
[名]
1.細而尖的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2.毛筆。如:「狼毫」。《紅樓夢》第八七回:「便叫雪雁將外邊桌上筆硯拿來,濡墨揮毫,賦成四疊。」
3.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如:「毫米」、「毫克」、「毫安培」。
4.秤或戥子桿上的提繩。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的支點。分頭毫、二毫、三毫。
5.俗稱輔幣一角為「一毫」。
6.姓。如漢代有毫康。
[形]
極小、極細微。漢.王充《論衡.案書》:「采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
[副]
一點點。如:「毫不在意」、「毫無頭緒」、「毫不相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hô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