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乩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j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扶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jī |
解釋:
一種民間請示神明的方法。將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盤上,由兩人扶著架子,依法請神,木棍於沙盤上畫出文字,作為神明的啟示,以顯吉凶。《儒林外史》第一○回:「以及請仙判事,扶乩筆籙,晚生都略知一二。」也作「扶鸞」、「扶箕」。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扶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李豐楙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扶乩為道教法術名,亦稱扶鸞、降鸞、降乩等。原為古代的降神術,由巫覡及方術之士等所行的接遇神人之法,專壹其神,精神集中,使神降於其乩筆,隨事問答,以解決疑難。道教轉化為巫祝,初期上清經派諸人即將感通神人的宗教體驗,以毛筆書寫,稱為「真應」、「真誥」,意指仙真經由書寫的方式傳示誥語,此即一種扶乩術。後來道教仍有使用此種扶乩降筆的,其乩文也收於〔正統道藏〕中。類此採用乩筆以降示之法,也仍繼續流傳於民間宗教諸派,並紀錄刊印其乩文行世,成為民間教派製作鸞書的主要方法之一,明、清時期教派及民間人士多運用之。據〔三豐全書、水石閑談〕載扶鸞請乩者的用意所在,乃「神仙有度人之愿,假乩筆而講道談玄者有之;神仙有愛人之量,假乩筆而勸善懲惡者有之;神仙有救人之心,假乩筆而開方調治者有之。若云判斷禍福則有人之善惡在,寰宇之中間有設乩求地理、請乩論天心之輩,此皆方士遺風。上界正神察其奸訐未能逃天罰者。」臺灣傳承閩、粵的信仰習俗,亦有扶乩以傳神意,教化眾生。扶乩時可單人或雙人,由正鸞手持乩筆——其形為丫字形,頭部常刻作鸞鳳之形,手執兩端,靜立降神後,既應善信之問,而書寫於沙盤上;有時亦就世俗所關懷之事降示。所書寫的乩文即由正鸞手寫出,經校正無誤,即為鸞文或乩文。從清季遷臺即有此風,多由讀書人所組成,用以教化世人,較早期的如澎湖、宜蘭及苗栗等地曾以此勸戒勿吸食鴉片,並戒賭、戒淫等,頗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精神需求。扶鸞之風至今流傳,民間的鸞堂懲於社會風尚的敗壞,時出鸞書以訓世,為常見的善書來源之一。目前有部分鸞堂更進而組為聯誼,相互參訪、交流,為當前值得注意的宗教現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