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衝突來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flict Sources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衝突來源」係指衝突發生的根源或原因。衝突來源可以從個人人格、人際互動和整體組織等三方面加以說明。了解這些來源,有助於進行衝突的診斷工作。
  在個人人格因素方面,組織個別成員由於在年齡、教育背景、人格需要、理念、價值、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之不同,所以對相同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了解、解釋、判斷和需要,進而形成組織衝突的潛在可能性。
  在人際互動因素方面,組織的衝突可能來自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以及人際溝通的不良。如謝文全所言,非正式組織有其正功能,但亦可能有下列反功能:(1)造成成員角色衝突,降低其工作效率;(2)傳播謠言,破壞正式組織的凝聚力;(3)互相掩護徇私,腐蝕正式組織運作的合理性;(4)抵制正式組織的革新,降低其對環境的適應力;(5)抹煞成員的創造力,減少其對正式組織的貢獻。此外,組織成員間如果溝通不良,則可能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並導致雙方心理上的隔閡作用。
  至於在組織因素方面,組織衝突可能由於下列十個因素:
  1.工作的互依性(task interdependencies):兩個成員或團體在執行任務時,如果必須相互依靠對方才能得到協助和情報,則衝突的可能性較高。
  2.法令和程序的僵化:如果組織的法令和程序不夠周密詳盡,加以執法人員過於墨守成規,則可能造成成員和執法人員的衝突。
  3.目標的不一致:當兩個成員或團體必須工作一起,但卻無法對工作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手段產生共識時,便會遭遇目標不一致的衝突。
  4.資源的有限性:當各團體的成員體會到組織人力、財力及設備無法同時滿足各方之需求時,則各團體可能會因為爭取有限的資源而產生衝突。
  5.責任的不明確:由於各部門職掌或管轄範圍畫分不清,如果某部門欲取得更多職掌或欲推卸原屬於自身而績效不彰的業務時,必將與其他部門產生衝突。
  6.酬賞的不公平:如果某一成員或團體認為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工作任命、工作條件或地位象徵遠低於預期的結果,則由於挫折及憤怒的結果,可能會與負責分配這些利益的主管或與獲得利益者發生衝突。
  7.權力的不平衝:如果一個成員或團體企圖提高其權力,則可能因威脅到另外一個成員或團體的地位而產生衝突。
  8.組織次級文化的矛盾:由於組織體系不斷專業化和分工,組織內各團體、各部門的人員常經由於教育、訓練和經驗之不同,而發展出其各自不同的目標、利益觀點、單位結構、人際關係、語言、規範、時間取向等,亦即形成了各自的組織次級文化(organizational subcultures)。如這些次級文化不能互相包容,則勢必產生文化衝突的現象。
  9.組織氣氛的不當影響:如果一個組織的氣氛過於保守封閉,則常會因為壓抑不同的意見,而造成異議分子的對抗。反之,如果一個組織氣氛過於強調自由競爭,則難免肇使各團體各成員因為惡性競爭而產生衝突。
  10.外部環境的壓力:組織是一開放系統,其運作自然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唯如組織外部環境的壓力和組織成員的需求與期望背道而馳時,則外部環境的壓力乃成為組織衝突的一種來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衝突來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