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兄弟會、姊妹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aternity, Sorority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兄弟會、姊妹會是大專院校學生所組成的一種社團,有聯誼性、榮譽性和專業性三種不同的性質。兄弟會由男生組成,女生組成者稱姊妹會;有的會則男女兼收。二會的英文字源是拉丁字frater「為了兄弟」和soror「為了姊妹」。每個兄弟會或姊妹會都有由幾個希臘字母拼成的會名,因此稱為「希臘字母會」,其字母通常是該會祕密座右銘的第一個字母。
  聯誼性的兄弟會源於美國的殖民地時期,當時兄弟會提供住宿給離家念書的遊子。大部分早期的兄弟會是以互助會、文藝或辯論社團為主;十九世紀美國高等教育擴張,在一八四○年代逐漸伸展其勢力。其中最負盛名,也最早以希臘字母為會名的是PHI BETA KAPPA,此會發起於一七七六年美國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的威廉瑪麗學院,起初只是聯誼性質,現在已成了一個榮譽社團,入會代表一種學術成就的肯定。至今存在最久且奠定現代模式的兄弟會叫KAPPA ALPHA,在一八二五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州深奈泰地(Schenectady)的聯合學院。美國最早成立的姊妹會是一八五一年喬治亞州威斯里揚(Wesleyan)學院的ADELPHEAN,還有一八七○年成立於戴包(De Pauw)大學的KAPPA ALPHA THETA,及孟茅斯(Monmouth)學院的KAPPA GAMMA。
  兄弟會的新會員,多半由大學新生中經由先邀請、後篩選的過程產生,經過考驗和祕密宣誓等過程,成為正式會員;會員畢業後成為校友會員。很多全國性的聯誼性兄弟會是由各地分支會所組成,會員同時包括學生和校友,並設有總部和辦公室,各兄弟會每年或每兩年召開會員大會。屬於聯誼性質的兄弟會主要的活動,是在校園內提供社交和政治活動,不過有些學校禁止這類活動。
  各兄弟會在成立之初即與校方有一些衝突與嫌隙存在,因為兄弟會專招收活躍的人物,初時又鼓勵清教徒式的思想,常使學生與校方起爭執。一八七○年代許多學校排斥兄弟會,但未成功。在一八九八年之前,有為數不少的男校大專生是兄弟會會員。在種族歧視的社會風氣下,黑人和其他種族的兄弟會與姊妹會也相繼成立。兄弟會在校園中的主要活動有:協助會員參加社團競選、參與運動會比賽及學術活動、提供獎學金等。有人批評兄弟會會員自成一小團體,而少與其他背景的學生交往,因此受批評為有勢利和歧視的傾向。一九○九年全美的兄弟會聯合會成立,宗旨在維持兄弟會的水準,並促成兄弟會的改革,有些兄弟會分會本身的確自我改革了一番。兄弟會最有教育價值的部分,是他們仍保留過去兄弟會提供學生住宿時期所強調的美德,包括互相扶持、規善、犧牲奉獻、團結等。而對兄弟會的批評通常是:在校園中搞派系、製造仇恨、行為不檢點、不重視功課等。
  榮譽性質的兄弟會成立宗旨,是表揚有成就的會員;專業性質的兄弟會只招收專業領域內的學生,目的在專業能力的成長而非聯誼;兩者都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組織。PHI BETA KAPPA是一榮譽性質的兄弟會,只收學術上有卓越成就的學者;SIGMA XI則收精通科學的專家;ALPHA OMEGA ALPHA是醫學界的兄弟會,TAU BETA PHI是集合工程師的兄弟會。
  一九六○年代後期,美國大學生參與政治與探尋新生活方式的風氣大興,使得兄弟會突然不再受青睞。白人組成的兄弟會早因種族歧視而倍受攻擊,有些分會實際上已解散,有些已不起作用。兄弟會在美國校園風行一世紀後似乎已趨向沒落,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二年間,兄弟會在大學中流失了百分之二十的會員。又由於高等教育人數增加,許多學生也不需住宿,兄弟會會員更形減少,一九七二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四的學生加入兄弟會。然而在全國仍維持有四千四百多個分會,平均每分會仍有三十四個大學部會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兄弟會、姊妹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