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ǎng q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養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ǎng qì |
解釋:
1.語本《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本指涵養正直剛大之氣。宋以後經理學家提出,成為儒者的修養功夫之一。漢.王充《論衡.自紀》:「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昔王充著述,制養氣之篇,驗己而作,豈虛造哉!」 2.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指培養先天的元氣。《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國世家.前蜀》:「衍既立,宗壽為太子太保奉朝請,以鍊丹養氣自娛。」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二:「學道養氣者,至足之餘,能以氣與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養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養氣」與「知言」同為孟子自我修持之兩大要端。孟子嘗自言其修己之道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所謂的「養氣」,與「知言」相互為用,是要養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朱熹以為能「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明辨是非,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惑;能「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畏懼。 孟子養氣的步驟有四:第一是養勇,第二是持志,第三是集義,第四是寡欲。 1. 養勇:養勇是指培養勇氣;有勇氣才能不畏怯,不動心。唯勇有大勇、小勇之別,孟子指出「挺身而鬥」、「睚眥必報」是小勇;而「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才是大勇。養勇應該養大勇而非小勇。 2. 持志:持志是孟子養氣的第二個步驟;孟子主張 「持其志,無暴其氣」。志是心的理智作用所定的行為動向,氣則是一種情感作用;所以應該以「志」為「氣」之帥,而不為氣所動。以志帥氣,則心不動;心不動,始可以言集義養氣。 3. 集義:孟子認為養氣必以集義為事,因為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的,無道義,即不能生浩然之正氣。至於,下手工夫則須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能勿忘勿助,便可養成浩然之氣。 4. 寡欲:耳目口鼻之欲,雖人所不能無,然欲多而不節,則未有不失其本心者。故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集義屬養氣的積極方面,寡欲屬養氣的消極方面;人必須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有所不欲而後可以有欲,能寡欲以養心,浩然之氣乃可養成。 經由養勇、持志、集義與寡欲等步驟,用功修養,必可成為孟子所謂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養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