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否證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lsifikationismus
作者: 張淑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否證論」乃由卡爾‧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所提倡;他反對透過經驗的累積歸納形成理論,認為經驗之所以成為理論的基礎,不在於其能證實(verify)理論,而在於其能透過反例的提出否證理論。
  在傳統認識論中,歸納(induction)被視為科學方法。十六、十七世紀的培根(F. Bacon)首先對歸納法予以總結:強調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頭,透過實驗觀察找出經驗的一般法則,即可成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此後歸納法一直被奉為實驗科學必須遵循的方法。然而十八世紀的大衛‧休姆(D. Hume)卻以一個經驗主義者的姿態反駁歸納法的合理性:認為感覺材料的反覆出現,只證明其過去的因果關係,卻無法保證未來仍有必然連繫,和科學法則所要求的必然性互不相容,因此歸納法不能確證必然而普遍的科學法則。然而他並未否定歸納法的必要及價值,只將透過歸納而獲得者稱為「偶然真理」。本世紀初崛起的邏輯實徵論(logical positivism)者承襲了休姆對歸納法的批判,進一步以邏輯運算推演出此種偶然真理不過是成功概率高的科學假說,而發展出「確證論」(verificationism)。
  然而波帕卻反駁經驗歸納的變革,徹底推翻了從「重複事實中歸納出科學理論」的傳統立場。休姆已切斷了歸納法與必然真理間的聯繫,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波帕大力批判邏輯實徵論的立場。波帕認為一個陳述的真實性愈高,其內容也愈貧乏,如「A=A」其真實概率為百分之百,但卻沒什麼經驗內容,因此欲歸納邏輯保證歸納法達成科學理論的努力是徒勞的。另外,波帕也批判了邏輯實徵論者所承襲的經驗主義的知識論:他認為其錯誤在於將經驗觀察和理論建立視為兩種獨立活動,因為任何觀察皆非獨立客觀的,都受到理論或理論傾向的影響。因此觀察陳述總是對事實觀察的解釋,亦即根據理論而作出的解釋。對於經驗主義知識論所犯的錯誤,波帕認為是出於人尋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人們傾向於把所尋求的知識視同確信,把獲得知識的過程視同確證以得到庇護。經驗主義者及邏緝實徵論者對知識基礎的認定即出於此種錯誤傾向。這種確證論想一勞永逸證實知識的真理,容易流為知識論中的獨裁主義。
  故而波帕提出「否證論」作為科學真理的檢驗原則。以和邏輯實徵論所走的確證論對抗,他以為雖然個別經驗的重複永遠無法窮盡,但是只要出現一個反例即可以立即否證某一判斷。因此堅持否證原則,方能把經驗觀察作為檢驗理論的標準。如此可避免如確證論之淪為教條辯護的工具。波帕認為科學史的事實屢屢證明,當人們無法以經驗的確證達成本身預設的目的時,往往會藉助一些特別預設為原先設定的理論辯護,因而墮入辯護主義或教條主義的危險。反之,透過否證論則能告訴人們一切科學理論只是假說,隨時有被推翻的可能。
  否證論所使用的辦法是試誤法。其步驟是先大膽地提出假設,然後努力蒐尋反例,再修正假設,以至完全否定假設。第一次失敗後再提出更好的假設,同樣的過程繼續進行否證,此法的目的不在於找到一個永無錯誤的假說,而是永無休止的作試誤否證,不斷邁向科學真理的追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否證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