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和刻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趙飛鵬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和刻本為版本學專有名詞,又稱日本刊本,因古代日本自稱大和民族、故以「和」代稱日本。所謂和刻本,特指古代日本以我國歷代之寫本或刊本為底本,加以翻刻或重印之書籍。其淵源甚久且種類頗繁,依據其所祖之底本不同,約可分為3類:(1)自古鈔本覆刊者。如[正平本論語集解],相傳乃是以唐人寫卷子本為底本而翻刻者,足以考訂宋元本之失,放在學術界甚為有名。正平為日本後村上天皇之年號(1346-1367,元順帝至正6年-27年)。(2)影刻宋、元、明、清歷代刊本者。如文政年(1826、清道光6年)影刊之北宋天聖明道本[孝經唐玄宗御注]。(3)日本歷朝重新刊印者。如慶長年間(1596-1614,明萬曆24年-42年)印行之[足利學活字本七經],是日本活字印刷之重要成就。由於和刻本之刊行,所據者皆宋元古版,且其雕印時,筆筆描似,求如原刻,故其價值往往不下於真宋版、真元版。甚而如五山版和刻本中之博多版(博多為地名),乃是元末福建刻工,為避兵亂,東渡日本時所刊行,應可視為真元版!和刻本原為中土所未見,明末清初之際,隨中日海上貿易交通之流暢而傳入我國。但因數量甚稱,且藏書家多著重宋元版而昧於外事,故罕有知其淵源者。如前舉之[正平本論語集解],錢曾述古堂藏有一部(實乃覆刻本之抄本),於其[讀書敏求記]中,嘆為「筆畫奇古,如六朝初唐人隸書碑版」而定為朝鮮刊本,直到楊守敬訪書東瀛,返國後作[日本訪書志],始加以訂正。綜上所述,和刻本因其所據底本甚古,可以考見古書本來面目,而且校刻態度嚴謹,往往全書影摹上板,一字不改,即有謬誤亦一仍其舊,所以和刻本之價值在於可作校勘古書之輔證(指國內尚有其他版本流傳者)及新證(指國內甚少流傳、無其他傳本可供校勘者),並且可提供蒐輯佚書之途徑。現在國內收藏和刻本,集中於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亦有部分收藏。日本所有者,則遍於全國各地,尤以寺廟及大學收藏為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和刻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