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dic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Education, R.O.C.
作者: 黃伯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係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由國民政府公布成立;政府遷臺後,因缺乏經費,業務無法積極推展,直至民國五十年承農復會鄉村衛生組之協助,獲得美國中華醫藥董氏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經費支援三年,旋又獲農復會之支援,始得重新展開工作。教育部並自民國六十五年(1976)起正式編列醫學教育委員會預算,期能發揮該委員會之功能。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係依據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之〔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設置,其任務為:「一、關於醫學、藥學、護理、助產及衛生教育等各項教育計畫之擬定事項。二、關於醫學、藥學、護理、助產等學校及各級學校衛生人員訓練機構立案、備案之審查事項。三、關於醫學、藥學、護理、助產等學校及衛生人員訓練機構立案之審查事項。四、建議與醫學有關之一切興革事項。」依上述組織條例置委員二十七人至三十七人,由教育部部長就行政院衛生署及國防部軍醫局代表、國立大學醫學院或獨立醫學院院長、中醫學界代表等人員延聘之。該委員會負責醫學教育之策畫、審擬及建議事項,屬教育部政策諮詢單位。多年來雖礙於經費不足、人力短缺,致功能與績效不易彰顯,惟尚能盡對教育部各單位提供與醫學教育有關事宜之諮詢與建言功能。該會現有委員三十七人,包括常務委員五人,其中一人為常務委員召集人,並置祕書一人(以上均為兼職)。該委員會分設有基礎醫學、藥學、護理、牙醫學、中醫學、衛生教育、公共衛生、醫事技術及復健醫學等十個教育小組,各組並置召集人一名,負責召集推動各該組課程、教學等相關研討事項,並可視當時亟待改善之問題召集會議研商,以提出具體改進之建議。依據該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該會全體委員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教育部部長擔任主席,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另當務委員會,每二個月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召集人召集之,醫學教育委員會議決或建議事項,送請教育部採擇施行。
  醫學教育之成效,關乎國民之健康甚鉅,而醫學教育旨在培育國家所用之醫事人才,以維護全民健康。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職掌醫學教育之策畫與協調推動各級醫事校院致力於教學之改進。我國醫學及衛生教育工作,近年來已有長足之進步,但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與生活型態改變,整個醫療體系亦呈現新風貌,這些變化已影響了與醫學有關之各層面,而醫學科技水準之提升及醫學資訊之普及,促使一般民眾對健康與疾病之了解與重視,對醫療品質之要求亦日益提高。面對社會轉型所衍生之各種醫學教育問題,醫學教育無論在教育目標之確立、師資素質之提升與教學內容及方法等方面,均需做適當之規劃與改進,始能因應社會之需求及發展,醫學教育改革乃時代之潮流。該委員會有鑑於此一趨勢,乃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規劃成立教育部提升醫學教育品質專案委員會,於該委員會下成立七個專案小組,即綜合醫學教育專案小組、公共衛生教育之提升與長期規劃小組、護理教育之提升與長期規劃小組、公私立醫學院附設醫院在醫學教育中應有之角色研究小組及生物醫學資訊中心規劃小組。
  各小組分別召開多次會議研討,對提升我國醫學教育品質之具體辦法,獲得一致之共識,並撰成研究報告,供教育部相關單位參採。展望未來,每一醫學教育機構應就其教學目標,以及擴充所能掌握之資源,規劃改革方向,俾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之醫事人才,共為我國醫學教育而努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